边塞诗杰王之涣 探案能力不输神探狄仁杰

中国王朝更迭频繁,有名有姓的朝代就凑够了二十四史,在更迭中难免有战乱,在战乱中总有宝贵的文化遗失,王之涣的诗便是其中之一,他专心宅家十五年精研作诗,本可自己出书收割粉丝无数,却只有收录在《全唐诗》中的六首传世,可谓文化界一大憾事。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一说为蓟门人(今蓟县)),祖上移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人物。出身自名门望族太原王家,祖上世代为官,父亲王昱曾任浚仪县令,于四兄弟中排行最末,娶妻渤海李氏。王之涣自幼聪颖,不到二十便能精研文章,但这么优秀的王之涣并没有以科举出仕,而是靠门荫补了冀州衡水主簿。

所谓门荫看着像今天的走后门,但在唐代却是再正常不过的入仕途径,王之涣靠门荫入仕也继续坚持自己的原则,这个小官做了没几年,有人诬陷他,他一怒之下便辞职回家。豪门世家常有自家产业,靠祖产亦能吃香喝辣,所以看透官场黑暗的王之涣便决定在家当个写诗的宅男,这一宅就是十五年,在这十五年间他做出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登鹳雀楼》和《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稚龄孩童都信口拈来的经典,它字句简单、朗朗上口,却是唐诗中罕见的将情、景、理融会贯通的佳作,以寥寥数笔勾勒出在鹳雀楼上所见的壮阔山河,又言简意赅的说了登高望远的道理,对仗工整有力,这首简约而不简单的小诗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在任何唐诗排行榜中,都稳居三甲之位。

《凉州词》则是风靡盛唐的热门流行歌曲,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三人是好友,相传当时都很受追捧,又都很穷。一天他们相约去酒楼赊酒小酌,碰到几位伶官、歌伎登台会宴,王昌龄就说:咱们的诗总是不分高下,现在不如偷听看看谁的诗被演唱最多。第一位歌伎唱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第二位唱了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第三位又唱起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却始终没人唱王之涣的作品。

王之涣也不着急,还蜜汁自信的说:唱你们诗的都是潦倒乐官,我的诗那么秀,只有最当红的名角才会唱。然后他指着一个长得最漂亮的歌伎玩笑说:若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便对你们心服口服,若她唱了我的诗,你们就拜我为师吧。结果漂亮歌伎一开口便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听到自己的杰作被悠扬婉转的唱出来,王之涣也志得意满的嘚瑟起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还有很多番外故事,武侠大家古龙就化用其中字句,塑造了经典反派白云城主叶孤城。

后来王之涣在好友的劝说下再度入仕,补了文安县尉,他在任上不但为官清正,还颇有断案之能。一次遇到一起杀人凶案:农妇刘月娥的公婆已故,丈夫在外经商,她与小姑留守家中,这天夜里她去邻居家推碾,回家时听到小姑呼救,她便急急冲进去救人,在门口撞见一男子,撕打间被她抓伤,但还是逃掉了,再去掌灯看小姑已经被剪刀刺死。在没发现DNA的年代,不能通过刘月娥指甲里的皮屑检测出凶手,不过王之涣通过刘月娥家的黄狗没叫推测出是熟人作案,又根据抓伤缉捕到真凶,这断案能力堪比神探狄仁杰啊。

王之涣被记载得很少,他自己也没将作品集结成册,因此大多轶失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只要有一首位列唐诗TOP10的成名作就值得我们纪念,他有两首则妥妥的名垂青史,更何况还有神探这个附加值,让我们能透过历史描摹出他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