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最新电影《悬崖之上》 献礼商业片及格了

国师张艺谋的又一部新片《 悬崖之上》,聚焦抗战期间伪满洲国的一次特务行动,规矩的商业类型的谍战片,汇聚一众实力派演员及新任谋女郎刘浩存,演员阵容,甚至是人物关系部分沿袭了上一部新片《一秒钟》。

《一秒钟》是被阉割得体无完肤的历史表达、是在悲剧故事硬生生接上一个光明结局的妥协,女儿的“死”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电影内外,个人表达都在被裁剪和玷污,践踏在脚底,而《悬崖之上》是纯正的主旋律电影,献给那些伟大的革命先辈,根正苗红的献礼商业片,不再有意识形态和私人记忆的冲突,只要讲好一个故事,一场正邪之间的决斗就好。不剧透点评一下。

在故事层面上,开始于一场救人行动,四个新手特务降落在东北的大雪中,要去寻找一个能够揭露日本人反人类罪行的证人。但这四个人的行踪因为叛徒的出卖,已经完全暴露了,要在这种完全不利的局面上赢得胜算,既要考验特务的水平,更要考验的是故事的编排能力。
己方出现了叛徒,同理敌方自然也需要“叛徒”的出现,并且在角色能量上不能一致,而在伪满的汉奸阵营里,不讨论历史事实,单论影视层面,是不可能会有正面角色出现的,因此这个““叛徒”就只能是我方的卧底了。
拿到了“卧底”牌,对演员的考验就会有要求,至少在剧情层面上卧底还没暴露之前大部分的观众很难猜到卧底是谁,但在卧底暴露之后,能给观众带来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但是电影不是电视剧,更不是小说,没有足够的体量去细细埋伏笔,所以可以镜头上下功夫,一些“多余”的细节往往就是剧情的关键。
在视听层面,画面构图是老谋子色彩大师一贯正常的发挥,大远景的雪白穿插着一个又一个穿行的黑色皮袄,白中的黑却是在黑暗中划破黎明的行者,黑与白之间对位,无关正邪,关乎希望。格斗,枪战,撞车等商业类型元素全都具备,火车室内戏以及巷道追凶战也足够的精彩,紧凑的节奏让你来不及思考,也不要思考,跟着节奏去走,收获最棒的观影体验。

推敲,找茬是有心人做的事情,于普通观众而言,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去纠结,只要顺着电影的思路,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说,已经足够及格了。情感层面上,主旋律也好,反主旋律也好,家国关系永远是叙事的最中心,在家与国之间做选择,是在混乱残酷年代里二选一的难题。他们放弃了自己爱人和亲人,投身于最伟大的事业中,九死不悔。

但人始终不是冰冷的执行命令的工具,有属于人的爱恨情仇。在这其中做选择,就必然要付出代价,那片刻的犹豫就已经搭上生命的代价了,火车上不经意又刻意的一眼已经是诀别了。细节构建中并没有足够的历史背景感,仅仅只有片头的文字介绍以及电影院里上映着的卓别林的《淘金记》才能寻找电影故事里的年代。这不是一个有着足够年代感的历史电影,历史从主角走向舞台背后甚至消失不见,身份立场转换一下这个故事可以发生任何一个年代,换句话说,这样的故事可以每天都在发生,这样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在当下的创作语境里足够的稳当,也稍微有点“反叛”。

从《活着》一路走到今天,张艺谋从一个袒胸露乳的小伙子变成而近古稀之年的老者,岁月镌刻了容颜,也带走曾经的一份执著,但可贵在他从不留在自己的舒适圈,而在不断地挑战新事物,不断用新的形式去拓展自己的边界。

作为第五代的领军人物,也就只有他一直活跃在创作前线,不断会有新的作品,带个我们不一样又一样的感受。类型边界在拓展,作者性却逐渐消失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中,也许这就是每个表达者的宿命,潮水褪去不复当年蛮勇。就像电影里那些信仰着的先辈们,冲破黎明,在黑暗中划出一道裂缝。

国师不是一个创作者的名号,更像是一个做到极致的匠人形象,“导演作品”与“作品”之间差距也许就在这里,借靠着文学而名扬国际的第五代们,终究也会去追逐时代的步伐。
那些在历史的尘埃流浪着而没有皈依的魂灵,在影像里述说理想和表达情绪和思考的人们,为自己的热爱而奋斗着的人们,在这处处都是镣铐,这里碰不得那里碰不得的创作空间里,一直会有人在不断妥协中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