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凄苦一生 有幸遇到挚友写诗寄情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意思是只要坚持不懈努力,总有逆风翻盘的一天,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会一辈子倒霉,但盛唐有一位诗人,用他悲苦凄惨的一生证明了这句话的不全面,这个一生倒霉的可怜人就是孟郊。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人(今浙江省)(一说为洛阳人)。孟郊的一生既没有低开高走,也不曾高开低走,因为他即便曾在高处,际遇也透着无尽悲凉。孟郊出生在天宝年间,经历着最后的盛唐,四岁时便赶上了安史之乱,面对河山破碎,他变得敏感多思。十岁稚龄便失去父亲,让这个在风雨飘摇中成长的孩子更加孤僻。不过敏感孤僻的孩子往往很懂事,看着母亲辛苦拉扯大自己和两个弟弟,体谅母亲的难处,他便离家入嵩山隐居了,隐居期间,他将自己能找到的书都找来看,希望有天能够科举出仕。

年过而立,孟郊不再闭门造车,改为四处游学,游学途中还结识了陆羽、韦应物等名士,他的行踪无迹可寻,却留下不少诗句,才名也小有所成。直至不惑,孟郊终于下场科考,并在故乡湖州中了乡贡进士,他信心满满的进京科考,遇到了一生的忘年好友韩愈,这可能是他一生中唯一没有透着悲伤的人生际遇。不久后孟郊名落孙山,不过年轻的韩愈榜上有名,开启了他对孟郊的花式推广。

孟郊对自己的落第有点接受不了,他那肉眼可见的才华,居然得不到考官的认可。不过放在今天我们很容易理解,四十一岁才开始科考之路的孟郊已经不年轻了,在那个人均寿命才三十多岁的年代,他也算得上半截入土了,再有才华又能当几年官?再者,他一无背景、二没钱财,门第不兴、家族不显,如何有人引领拜见京中大儒混个脸熟?既然没有能说得上话的人提拔,又已经这么老了,光靠才华是没有用的,更何况作文也可能跑题了。

孟郊的失意并没延续多久,虽然作诗吐槽过,但也很快重整旗鼓准备三年后的科考,不过很遗憾,愈发高龄的他,虽然因韩愈的各种花式营销名声大噪,不过依旧没能榜上有名。孟郊自此浑浑噩噩,对官场几乎绝望,还好他有一位伟大并十分爱他的母亲,不断鼓励他继续上进,还命令他再次进京赶考。这一次,或许是母亲的鼓舞起了作用,或许真的也该轮到孟郊时来运转了,他终于中了进士,获得了授官的资格。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都希望自己能够指点江山,然而现实总是那样骨感,孟郊等了好久才等到自己的聘书,结果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并且还是个武职,他整个人都不好了。因此他到了任上总是寄情山水,也不好好办公,惹得上官对他不满,扣了孟郊一半的薪水另聘他人帮助处理公务。不久,仕途不顺的孟郊便辞去了溧阳尉的职务。

孟郊做的官虽然芝麻绿豆,但好在公务员薪资稳定,他可以将母亲接到身边享享清福了。就在这次接母亲的时候,他看到母亲为自己缝制新衣时那昏暗灯光下的剪影,一时间百感交集,心中有万千波涛澎湃,吟诵出了千古名篇《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韩愈可能是孟郊一生唯一交到的好运,这边孟郊刚辞职,那方韩愈便为他积极奔走,两年后,河南尹郑馀庆任命孟郊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做了这个不大不小的官,本以为从此过上老娘孩子热炕头的理想生活(为啥不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呢?因为据说悲催的孟郊还中年丧妻),但命运并没就此放过孟郊,他的三个儿子和老母亲相继去世,他从此孑然一身,几乎生无可恋。

孟郊的一生是极其凄苦的一生,少年失怙、家境贫寒、中年丧妻、颠沛流离、怀才不遇、老年丧子,基本人生能遇到的苦难,他除了身患恶疾外都经历过了,这直接导致了他的诗歌以写实为主,写满了人世沧桑。孟郊一生作诗五百余首,不乏传世名篇,但其中悲苦显而易见,他就像是一个诗的囚徒,被困在俗世与诗歌之间,故而后世送了他“诗囚”的雅号(唐诗大家都有一个“诗X”的雅号,我们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