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主,弃仕务农

古人大多数读书都是为了出仕,但也只是其中的大多数,我们曾讲过有人因酷爱医学或专注书画而看淡仕途,有一个人文才震铄古今,想象力冠绝中华,曾塑造华夏最为人向往的人间仙境,却独独对做官兴趣缺缺,只好耕读传世,不染半点尘埃,这个人便是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晚年由东晋入刘宋后,更名为陶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祖父为东晋名将陶侃(一说两者只是亲戚关系),外祖父为东晋名士孟嘉。陶渊明虽出身世家,但到他这一代算是家道中落了,他八岁便丧父,十二岁时庶母也亡故了,待到二十岁时家中尤其贫困。不过陶渊明自幼便熟读经史,家中至贫时已经略有才名,后受到王凝之(对的,就是王羲之的儿子,谢道韫那不成器的老公)的赏识,开始了他短暂且多舛的仕途。

并不是每个有才华的人,人生目标都是做官,在当了一段时间王凝之的秘书(江州祭酒)后,陶渊明跟谢道韫一样发现这厮就是个棒槌,于是辞职去了别的地方做官,做过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的每一个官职都做不久,经常写“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种浪漫抒情的辞职信,在做完最后一个官职彭泽县令后,他发现当官真不是自己喜欢的生活,自己还是喜欢归隐田园,渔樵耕读为生,于是便开启了后半生的隐居模式。

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一心务农的陶渊明真的务农后,才发现种田这件事也是大有学问的,他经常种豆子时野草比豆苗多(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还时常忘记耕种的时间,需要靠邻里农人来提醒。不过这些转行尴尬期犯的错误不是最重要的,最可怕的是家中孩子太多,在没有计划生育、提倡多子多福的年代里,这虽然让人丁不旺的家庭歆羡,但无论哪个时代养娃都是要钱的呀!家里便从此越来越穷了。

也曾在贫困的时候犹豫挣扎,是不是应该再去当个官赚点外快,但陶渊明漂泊半生才找到人生理想,是不会就这么轻易放弃的,因此面对那些三顾茅庐和送钱送礼请他出仕的人,他都表现了名士的风骨委婉拒绝了。闲暇时,陶渊明一边种地一边作诗,种地虽然只能勉强糊口,但诗作却越发精进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明明只是农家的闲情日常,却被他写出了让人向往的风致,尽数收录在《陶渊明集》中。以至后世还有像李白、苏轼这样的迷弟,学他酒后成诗的做派,亦成千古大家。

不过我们最熟悉的陶渊明作品,当是那篇名叫《桃花源记》的理想主义散文,那个入口在桃林深处、居民和善好客、不知世间战乱更迭的和平社会,是陶渊明厌倦魏晋南北朝这几百年纷乱的写照,也是他对安详和美的农家生活的眷恋。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也是西方很多人追寻的乌托邦,却要比乌托邦早千余年诞生在华夏大地上,诞生在陶渊明那舒朗开阔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