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温补专家,书启后世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注重社会实践,便有人专注理论知识的积累,就像有的医生在临床中积累经验,而有的则更偏重做学术研究,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一位对学术研究无比热爱并很有建树的名医张景岳,他所著的书籍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张景岳(1563-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一通子,又因擅长使用熟地,人赠绰号“张熟地”,浙江绍兴山阴人,明代著名医学家,温补学派的创始人和领军人。明代采用的户籍制度十分诡异,一户人家在明初登记为什么户籍,便世世代代均是这种户籍,而张景岳掌握了投胎这门技术活,出身在一个军功家庭里,祖上世袭了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贵殷实,而他的父亲张寿峰又有医学这个业余爱好,这些都为他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景岳自幼聪敏,他的父亲也对他倾囊相授,长到十四岁时,他父亲的业余医学知识已经满足不了他的求学需要,加之有机会随父亲上京游历,便拜入京畿名医金英门下继续深造,为人看病极其认真,医名日隆。又大量结交了京中豪门贵族,顺便利用一下贵族朋友们家中的图书馆,广泛涉猎各类书籍,通晓天文、易理、音律、道学、兵法等诸多学科,在医学方面的进益尤其深。

因为出身于军功家庭,所以张景岳一开始在事业的选择上也受其影响,学成的他并没有一开始就当一名医生,而是选择赴边疆从军。他的足迹遍布辽西、山海关等地,当时女真政权在此处已经发展壮大,张景岳能够在军功上的作为实在有限,数年无所成后于仕途心灰意冷,便回乡做起了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开始了治病与著书兼顾的后半生。因医术高超,被当时人称作“医术中杰士”、“仲景以后,千古一人”“仲景、东垣再生”。

张景岳经过多年临床经验,觉得当时盛行的朱丹溪学派“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很有问题,对他们滥用寒凉的做法也颇不认可,反而更推崇宫廷医者薛己的温补治疗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将温补学派正式创立起来,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充分应用。他根据这个理论提出了补阳的基本大法是“阴中求阳”,认为阴与阳互为根源(颇有道家的见地),不能偏补任何一方,应当做到阴阳相济。因此张景岳善用熟地黄,取其 “味甘、微苦,味厚气薄,沉也,阴中有阳”,质地温和、善补五脏之真阴,是阴中求阳的上品。因熟地在他手中有奇效,故此人们亲切的称呼他为“张熟地”。

张景岳在学术方面非常擅长继承、总结和发扬,他的医学类著作《类经》在中医领域是承前启后的作品,总结了他多年所学《内经》之精髓,并对医学理论分门别类,便于阅读与索引。后又著《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对其进行补益,这三本书合起来相当于古代医典的百科全书和大辞典,为后世研究更久远的医学提供帮助。除此之外,他还根据自己毕生的临床经验撰写了《景岳全书》64卷,是至今中医学仍在沿用的重要临床参考书。

我们今天所说的佛系养生,张景岳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提出了更为精深的温补理论,于医学和养生两方面都极具建树,提出了预防早衰的办法,我们的中年脱发光靠喝点枸杞水是没太大用的,多与张神医学学阴阳互补之道,未来会更阳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