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普谧:二十始学,针灸鼻祖

汉末风云起,三国多豪杰,除了豪杰之外,这种风云际会之时还盛产名医,之前介绍过的张仲景和华佗都是这个时期的著名医者,他们普遍幼时就展现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医学的无尽兴趣,而我们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位名医皇普谧,可谓是真正的大器晚成。他深研了中医学里非常重要的针灸学,著作《针灸甲乙经》至今仍是学习针灸重要的参考书。

皇普谧(215-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人(今甘肃灵台)。他出身在一个武将世家,曾祖父是东汉名将皇普嵩,但到父亲这一代便再没有将门之风,他的父亲皇普叔侯举孝廉做了个小官,但在他年幼时便亡故于任上,无奈之下他只能过继到叔父家,继续他的熊孩子成长之路。

要说皇普谧能够成才,得多亏了他那位孟母式的严厉叔母,话说他在二十岁上下时还整天招猫逗狗、不学无术,亲戚邻居都觉得他特二,叔父母对着这个教育失败案例也是相当的惆怅,一日他为了表现孝心,摘了很多新鲜的瓜果献给叔母,叔母抓住了这个大好时机进行了机会教育,叔母对他说:如果你每天勤奋向学,将来能够做出成就,即便不这样孝顺我和你叔父,我们也会为你感到骄傲;但你若无心向学,只会如此这般孝顺我们,我都不觉得有一点安慰。

经过叔母的严厉教诲,皇普谧开始深深思索自己的问题,于是自觉发愤图强,经史子集无一不读,渐渐的颇具几分才名。当时天下未定,魏国在北方一家独大,魏相司马昭听得皇普谧的才名,便想请他出仕,皇普谧对做官实在兴趣寥寥便拒绝了;后来晋武帝也多次请他出仕,他表示还是对读书情有独钟,于是向皇帝要了一车书。

皇普谧之所以能成为名医,应该源自他自己身体上的疾病,这可能是由于魏晋时期需要跪坐在矮桌旁看书,长期看书姿势不良、运动不够而导致的。于是他为了治疗自身严重的风痹疾(拿自己做实验也是精神可嘉),开始对早年草草看过的医书进行深入研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加入他自己的治疗经验,认清了人体周身的各个穴位,还在针灸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越,不得不让人感叹他无心插柳柳成荫。

皇普谧大概是中国知名文史学家中启蒙读书第二晚的(最晚的应该是27岁始读书的苏洵),而他不但在文学、史学方面获得了很高的成就,著就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传世之书,他的门生执虞、张轨亦成就颇高。同时,在针灸史上他的地位无比崇高,被誉为“针灸鼻祖”,《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皇普谧是在乱世之中真正有巨大成就和贡献的杂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