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幼时圣童,千古药王

有人医术佳想入仕而不成,有人却独爱黄老、对仕途弃如敝履,只想凭借终生所学治病救人,他历经三代,从乱世到盛世不改初衷,最终活了一百四十多,还留下传世名作,这人便是素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

孙思邈(约541~682年,有争议,不过普遍认为他亡故时已逾百岁),京兆华原人(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相传他七岁便能“日诵千言”,被当时的西魏大臣独孤信称为圣童。18岁时立志从医,经常给周围相亲治病。到20岁时,他已能畅谈老子、庄子,北周敬帝时杨坚想召他为国子博士,专心医道的他坚辞不受。40岁时(开皇年间),他见国事纷繁、乱世将至,便隐居至太白山上,认真研读《黄帝内经》等古代医书,有空便出门上山采药、给人治病,隐居期间他的医术更为进益。唐贞观年间,长孙皇后生产不利,孙思邈应太宗之召出山为其诊治,出山时竟如少年般风采俊逸。

相传长孙皇后怀胎十个多月却不能分娩,以至一病不起,太宗皇帝也跟着坐卧难安,大臣徐茂功见状大觉不好,便向太宗进言:隐居在太白山上的孙思邈,常为乡亲百姓治病,什么疑难杂症到他手中都能妙手回春,他于妇科一道更是精通。太宗听了瞬间燃起了希望,觉得自己亲爱的老婆有救了,于是便派人请孙思邈出山前去治疗。孙思邈到了皇宫先是详细问过侍奉皇后的宫娥采女们,皇后的具体病状是怎样的;然后又将过往医治的方子尽数看过,了解这些后他心中就有了谱,但这样重的病情需得诊脉才能确切。

男女之防是古代大防,尤其长孙氏贵为皇后,更不可能让一个粗布麻衣的乡野大夫直接诊脉。于是乎孙思邈便取出了一条长长的红线,让采女将红线的一端绑在皇后的右腕上,然后从竹帘拉出后,他在红线另一端开始细心诊脉,这就是最早的“悬丝诊脉”了。诊不多时他心中便有定数,向太宗禀报:陛下,皇后的病状源自胎位不正,便是民间说的小儿扳心,只需让草民在皇后手上扎上一针,便可针到病除。

太宗听后大喜,让采女将皇后的左手伸出帘外,孙思邈看准穴道一针下去,皇后疼痛后浑身颤抖,不多时一个婴儿便呱呱落地,长孙皇后也悠悠转醒了。太宗听闻采女报喜说得了一位皇子,顿时龙颜大悦,他十分感激孙思邈,觉得他医术高超可堪一用,便诚心请他来太医院就职。不过孙思邈初心不改,依旧辞谢了。太宗不好强留他,为了感谢他的救妻之恩,便赐给他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宝马一匹,还有千两黄金和百尺绸缎。

孙思邈当年隐居太白山,还有一个更不为人知的传说。隋文帝怕老婆那些事大家都知道,他和独孤伽罗年轻时感情极佳,发誓不会跟别的女人生孩子,可是当了皇帝就有点飘,总想背着老婆偷点腥,一次不成便来了第二次。不过这回他学聪明了,宠幸完了便将其养在宫外,时不时的探望温存,一时竟也没被发现,直至这宫女已经怀上孩子一段时间,独孤伽罗才知道原来自己又一次被背叛。她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追杀这个怀孕的宫女,宫女在杨坚所派护卫的帮助下逃出生天,却也因长期逃亡而早产,本来母子都活不成了,却很幸运的遇到了孙思邈。

孙思邈本想将母子二人都救下,奈何力所不逮,便将那不足月、还没长成的婴儿,放入一个自己制造的袋子里,并将袋子做成子宫的环境,时常放入一些药剂调理,帮孩子继续长大,而他去太白山隐居也是为了这个孩子。后来这个孩子长大了,孙思邈为他取名袁天罡,并将毕生所学传授于他,同时断定他的医术很难有所超越,但在道家修为上却会有极大的造诣,后来袁天罡果真成了一代天师。

孙思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于方剂药理方面颇有独到见解,他晚年热衷著书传承,将毕生所学整理成30卷《千金方》,里面除了着重讲述了治病救人的良方外,还将立世医德专门立题、重点讨论,其对后世医者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孙思邈一生布衣,三朝请他出仕而坚辞,于方剂一学研究深远,将为贵人和为草民治病一视同仁,堪称医德大道典范,值得千古药王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