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哭董卿的陶勇医生 死里逃生归来仍是少年

前两天,一段董卿采访陶勇医生的视频冲上了热搜,在网上引来了43万人落泪点赞。

视频中,陶勇医生讲述了自己下乡义诊期间,在法理和情理的考验面前,给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就诊,为她带去光明的故事。

很多网友看完视频后纷纷表示,陶勇医生,实在是太温柔了。

一个被病人残暴砍伤过的医生,为什么还能保持这份春风化雨式的温柔?他身上到底有什么力量,能让自己从戾气中快速恢复元气?

今天书单君分享的这本《目光》,或者可以解答这个问题。这本书是陶勇医生的首部文学随笔,记录了他对善恶、理想、生死等各种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在伤医事件发生后,陶医生本来有足够的理由去怨恨对方,但是他没有,而且依然保持了一颗赤子之心。

在他眼中,善良是可以互相传递的,这个世界或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但是,也没有那么糟糕。

1、四十岁的大“少年”

陶医生身上的头衔有很多:著名眼科专家、主任医师、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可以说,这个水平的眼科医生,全国也没有几个。

但抛开这些职位头衔,陶勇其实是一个有点孩子气的“少年”。

比如,为了研究眼睛,他经常在周末的大清早,长途跋涉,跑到郊外的屠宰场买猪眼来鼓捣。

这件事听起来有点奇怪,但陶勇反而把它当成一种生活乐趣来看待,自己乐在其中。

专业也好,生活也罢,只要是感兴趣的事,他都会带着好奇心去探寻。

但对物质和名利,陶勇却看得比较淡。

三年前,他的一位患者视网膜脱落加白内障,家里条件有限,情况危急,患者一时又拿不出那么多手术费。

陶勇二话没说就拿出2万元,给患者垫付了手续费。

其实,那会儿他在北京的生活并不富裕,这2万元对他来说,也不是个小数。但他觉得在患者需要自己的时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理所应当。

医生和患者应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去做的。

私下里,陶勇也丝毫没有眼科大专家的气派,他喜欢和患者聊天交朋友,喜欢从和他们相处的一些小事中,寻找简单的快乐。

他说,自己在医治病情方面是老师,是权威的解惑者,但在生活的其它方面,自己也可能是个学生。

在和患者相处的过程中,能和大家不断碰撞,学习到医疗以外的其他知识,这让自己很开心。

他喜欢这样的自己,简单,有担当,对外界充满好奇。

2、从医路上,颠簸而行

说起来有些好笑,陶勇的医生梦,其实是从一部武侠剧开始的。

小时候看《神雕侠侣》,杨过和小龙女身中情花毒,看到小龙女不惜跳崖救杨过,他心里伤痛不已,就在想,要是有谁能解情花毒,这两个相爱的人,就不会经历这样剧烈的生离死别了。

从那以后,他就萌生了长大后要从医的想法。

不过,等真正从事这一行,他才发现,要走的路,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就拿开头提到的那位病人——王阿婆来说,当时,陶勇去故乡江西做免费义诊,王阿婆是义诊病人里最特殊的一位。

她是一位孤寡老人,丈夫和儿子都早早去世,她自己腹部也长了一个大肿瘤,时日无多。她唯一的愿望,就是治好自己的白内障。

像王阿婆这种情况复杂的病人,手术难度大,要冒很大风险,再加上考虑人力物力的投入比,一般来说,医学建议是不给做的。

更何况,陶勇当时义诊的条件很简陋。他有充足的理由,来拒绝王阿婆的手术要求。

可当王阿婆,用方言说了一句:“我想临终前,亲手给自己做一件寿衣”时, 陶勇的内心一下子就被击中了。

他突然能理解到老人的不易:

“按照老家的习俗,临终前老人给自己做寿衣,到了那边才能和亲人相聚。做寿衣可能是王阿婆最后一个小小的心愿了。

她一辈子孤苦无依,若是过世之后也不能与他们团聚,这是不是太残忍了。“

一想到这些,原本犹豫不决的陶勇,就下定决心放下冰冷的职业规则,他决定要克服所有困难,为王阿婆完成手术。

最终,他做到了。

手术很成功,王阿婆视力恢复到0.6度,也完成了临终遗愿,亲手为自己做了寿衣。

她还托人转告陶医生说:“谢谢你,帮我找到回家的路。”

在关键时刻,能有勇气作出这样温暖的选择,这样的陶医生,确实让人钦佩不已。哪怕只有1%的可能,他也愿意付出100%的努力。

经历这次特殊的就诊之后,陶勇对他的职业身份,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我感受到了专业性之外的东西,医生所能带给病人的,不只是解除病痛这么简单,有时还承载了生与死之间的一种精神寄托。”

这种精神寄托,让他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又重了一层,而这种责任足以抵抗来自医患之间,偶尔产生的信任危机。

以前,面对患者怀疑他诊疗方案的合理性,百般刁难自己时,陶勇觉得自己做到了尽心尽职,他们还这样无理取闹,就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深深的倦怠感。

现在,他能跳出眼前的这些困扰,去公正地看待医生这个职业的分量和担当。

“这里有难过、焦虑和心痛,但这里也生长着爱和希望。我相信他人的善与世间的善,同时保持自己的善。”

3、经历人性至暗,依旧是少年

年初发生的那起伤医事件,导致陶医生双手和头部多处被砍伤,至今无法拿起手术刀,这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

但是提到这个要把自己置于死地的人,陶勇并没有把对方当成彻底的恶人和暴力分子。

“刚开始,我就对他的不解远大于恨。我们之间没有发生任何争执,我对他甚至都没有太大的印象。

后来,在了解他的个人经历之后,虽然不能原谅他这种犯罪行为。但对他的不幸遭遇,我深表同情和无奈。”

即使自己遭遇不幸,他还是相信,生而为人,没有无由来的恶。人性是环境的产物,就像水流,善恶泥沙俱在,不过是需要引导。

就像他的一个患者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为了给孩子付昂贵的医药费,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会去偷东西。

但是,别的患者需要帮忙时,他也能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

人性是很复杂的,所以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非黑即白地评判别人是善是恶。换位思考一下,易地而处时,我们不一定能做的更好。

比论断善恶更重要的,是透过他们的行为,去发掘背后的故事和处境,思考一下对待那些弱者,自己又能做点什么。

20年的从医生涯,让陶医生对人性和医生这个职业,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医生有时面对的就像是逃难的火车站,人头攒动,声音嘈杂;有时又被人称作活佛转世,为垂死挣扎的病人,送来新生。

这些都是这份职业应有的压力和魅力所在。

他经历过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也经历过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当把这些困扰和伤痛摆在面前时,他扪心自问,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吗?

答案是,丝毫不会。

因为他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医学。在这片土壤里挥洒汗水,不管困境如何,他的内心都富足而快乐,并且坚信自己做的事很有价值和意义。

他想给更多盲人希望,让那些心怀期待的人看到——还有人在为他们而努力。

希望,是唯一价廉而有效的,可以对抗人间疾苦的方法,它是俘虏的自由,病人的健康,乞丐的财富,极寒中的暖阳。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书单君默默擦拭了好多次眼泪。

一方面是为陶医生的惨痛经历伤感不已,另一方面是被陶勇医生的人格魅力打动。

好友形容陶勇时说:

“他太坚定了,像一棵参天大树,根扎得极深,外界的风吹雨打根本打动不了他分毫,和他在一起,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是的,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陶勇医生的通透与坚定。

医闹事件发生后,一般人看到的,都是令人愤怒的医闹者,但陶勇医生看到的,更多是别人发来的安慰短信,和摆满整个楼道的鲜花。

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对目光,那是我们的心灵之窗。若是我们把目光拿来向善,拿来寻找生活里的美好和温暖,生活就会向阳。

他相信,善意是可以互相传递的,所以无论何时,他都会向光而行,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希望和光明带给更多的患者。

今年五月份,外伤治好后不久,他就主动回到了原来的诊疗室,照常给眼科病人做诊疗。

就像是,从来没有被伤害过一样。

我永远会为这双有光的眼睛,和这份经历过痛苦的善良,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