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攀比怪圈 打了鸡血的妈妈们育儿上的焦虑症是时候治一治了

之前《三十而已》那个火爆劲儿呀,身边的朋友都在看,就连平时几乎不看电视剧的小妞爸爸也津津有味的跟我一起追起剧来。

看到女主超人妈妈顾佳为了孩子各种拼尽全力,披荆斩棘,不由的让我想起另外一位妈妈,薇妮斯蒂·马丁。

提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说到《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这本书大家应该都听说过。

其实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Primates of Park Avenue》,直译过来是《公园大道的灵长类动物》,还是非常学术的,这本书说的是薇妮斯蒂·马丁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是耶鲁大学的人类学博士,出身中产,在生了儿子以后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童年”。

毅然决定卖掉他们在下城区住的联排别墅搬到上东区的小公寓里,谁知道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舒适度。。。

光是买上东区的小公寓他们就折腾了许久,不仅需要身份尊贵的中介做引见还需要通过大楼住户管委会的面试。

学区房好不容易尘埃落定后,又开始折腾儿子上幼儿园的择校问题。

比起买房,申请幼儿园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硬战,对,就是比《三十而已》里顾佳为儿子申请顶级双语幼儿园还要夸张!

当马丁以为搞定学区房和幼儿园以后就可以在上东区安定的生活了,她错了,这些只是在上东区生活的起点。。。

没有想到在美国上东区这种财富聚集地,没有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简直是一个比小说还离奇的世界,让人大开眼界。

任何阶级没有谁的生活是容易的,有兴趣的亲们可以去看看这本书,挺有意思的。

正如书中所说,世界就是活生生的“剧场效应”,身在一个剧场中,当前排观众站起来的时候,后排观众也不得不这样做。

所以这个世界,真的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妈妈。

这一点相信中国的很多父母也是如此,尤其是生活在一线城市的父母们更加是感同身受。

网传不是一直有这么一句话嘛,当北京的海淀妈妈和顺义妈妈在暗暗叫劲时,上海的黄埔、徐汇、浦东的精英妈妈们也没有闲着。

焦虑,在各个阶层的几乎每个家庭里都会存在。

有来自孩子发育方面的,有来自孩子学习方面的。2017年UC大数据发布了中国首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

报告显示,妈妈焦虑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均为一二线城市,其中最焦虑的是上海妈妈。

而在年龄分布上,80后妈妈成为最焦虑人群,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妈妈面临的压力远超过他们的父母。

学区房、子女入学、老人赡养、二胎压力等等都加重了他们的焦虑。

同时妈妈们的焦虑指数也与她们所从事的行业有关,工作压力越大,焦虑指数越高,排名前三的是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全职妈妈。

真的是感慨生活不易呀!我们现在处在一个贩卖焦虑的时代,有多少家长可以淡定的下来?

孩子小时候关于身体发育方面的焦虑刚消失,后面关于社交、升学的焦虑又接踵而至。

以前听过一个讲座,是我第一次接触机会成本这个概念,觉得分析的也不无道理,分享给大家。

讲座的专家讲到家长的过度焦虑会让你使用过多的资源去解决一个次要问题,低估了选择机会成本,使家长对各种机会的实际成本和真实收益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

机会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为了得到某样东西而要放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

比如,很多家长看到别的孩子在各种兴趣班学习,开始着急焦虑,觉得自家的孩子也不能落后。

于是英语、数学、思维、音乐、乐器、运动、编程。。。各种兴趣班都报起来,孩子的课余生活被安排的满满当当。

可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什么最重要?

父母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那些能量化的知识学习上,比如识字量、英语单词量、数学思维习题量,而忽视了那些无法量化的能力的培养,比如自主性、创造力、社交能力。

多给孩子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自由玩耍,反而会慢慢的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锻炼他们自主选择的能力和社交能力,这些是所有兴趣班都无法给予的。

我曾经也焦虑过,担忧过,比如: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可以拍球一两百个了,而我家小妞只会拍几个、、、
看到别人家孩子小班的识字量就可以自主阅读了,而我家小妞才认识一些字、、、
看到别人家孩子都在做100以内的数学运算了,而我家小妞还在学10以内的加减法、、

的确有过那种无处安放的焦虑,怎么办,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都这么厉害!我家孩子仿佛就是个傻子的那种感觉。

为此我看过一些书,听过一些讲座,还跟小妞的爸爸谈心过好几次。

他倒是很淡定一直开导我的,最终发现还是要靠自己,审视内心,找到这种焦虑情绪的根源,然后做出调整。

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被称为“心理偏盲”。

指人们就像戴了有色眼镜一样,总是对身边的人和事选择性记忆和评判,对身边人的优点视而不见,对生活中的收获熟视无睹。

陷入这种状态的父母,虽然和孩子朝夕相处,却无法以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自己的孩子。

说的直白一点,在家庭教育方面,这种焦虑情绪的根源就是盲目的攀比心理在作祟!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嘛,现在的很多父母都陷入了攀比这个怪圈。

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并不是自己家的孩子不如别人。

而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心态出现了偏差,很多问题并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过度焦虑把它放大了。

其实人人都会有攀比的心理,这是人之常情。

首先我们一定要时刻清楚的认识到,每个孩子的发育状态、性格、各方面的发展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是有个体差异的。

每个家庭的综合情况也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千万不能盲目攀比。

曾经看过一个网络调查,『孩子最受不了父母的十件事』,赫然位列榜首的便是“最恨父母拿我跟别人家孩子来做比较”。

这两年一度很火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心理释放表述真人秀节目《少年说》里就不止一位孩子吐槽过爸爸妈妈总爱拿他们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搞的他们压力很大、很痛苦。

这种盲目的攀比不但对孩子没有激励的作用,可能反而会对孩子的心理上造成认知负担,扼杀他们的潜能和自信,甚至还会破坏亲子关系。

我们要理性的来看待孩子成长中的差异:

跟孩子自己对比,而不是跟别人对比

作家海明威曾说过: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自己。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如果拿别人家孩子的特长来跟你家孩子做的不足的地方对比,你觉得这样公平吗?对嘛,孩子只要比以前做的优秀了就是进步。

比如我现在就会这样鼓励我家小妞,效果比我说她、骂她好太多了,在她觉得弹琴好难不愿意继续的时候。

我就会跟她说你以前只会弹几个音,现在已经会弹这么好听的曲子了,你的进步很大呢,如果再继续加油的话,你可能还会弹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好听的曲子呢。

这种来自于他们最信任的人的鼓励和肯定真的是不一样。

父母的影响力是很强大的,几句玩笑话可能就会伤害孩子敏感的内心,有时候他们需要的可能只是我们简单的一句鼓励和赞扬。

对比过程,而不要对比结果

适当的做比较可能是会有一定激励作用的,但是千万不能发展到一味的攀比结果,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就拿孩子的识字来说,不是一定要追求我家孩子在小学前一定要认识1000个字,而是要在识字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掌握阅读这个学习技能。

这个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缓慢的过程,我们不能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还是那句老话,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高度自律,我们自己变的更好,孩子才能更好!

看看《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里上东区的贵妇妈妈们,虽然她们傲慢无礼。

但是他们身上那种在任何方面都高度自律,不接受自我放弃的特质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

你以为她们每天的日常只是睡个懒觉、做做SPA、找闺蜜喝喝下午茶什么的,其实人家不是在学习烘培就是在辅导孩子作业,不是在健身就是在社交。。。

她们不允许自己的生命有一秒钟浪费在无所事事上。

自律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石,过分松散的管理和生活方式,会让孩子在还未形成自律习惯之前就丧失了学习的机会。

就像《三十而已》里的顾佳不也是一样嘛,每天都安排的井然有序,看看作为全职太太的她的一周作息表,这比上班累太多了!

这才是真正的乘风破浪的妈妈呀,写到这里我低头看了看自己像甜甜圈一样的肚子,好惭愧!

我可以做到每天看书,每天学习,为什么就控制不了自己的食欲、不肯运动呢?

我决定先从身材开始高度自律起来,给小妞做个好榜样!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从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养成了自律习惯的孩子,赢得的不仅是一时的好成绩,而是以后更幸福更成功的人生。

无论你怎么焦虑,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教育不是拼孩子,而是拼家长的心态,每个孩子都值得被肯定与欣赏!

让我们跟孩子一起加油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