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悚科幻片《银翼杀手》 黑电影基调剧情缓慢

1983年的科幻邪典电影(Cult Movie)《银翼杀手》(Blade Runner)是比我还大的老片。这部电影所描述的2019年,固然从现在的时间点去看,会知道相去甚远,但是叩问的哲学命题,却毫不显得过时。
据说当初这部由《异形》、《ET》等科幻大片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所拍的新潮电影票房并不好,2000多万美金的制作成本大约只勉强回了本。主要原因是电影的色调非常灰暗,下着雨的城市夜晚、人物在暗房中的足音回响与黑影、没有感情的科技冷光,确立了阴森黯淡的黑电影基调。

加上《银翼杀手》拒绝了科幻电影大量的枪战、战争与机器人,而是拖着缓慢沉重的叙事步调,反省科技文明到了巅峰的人类处境,和同时期的科幻名片,包括温馨的《ET》、血脉贲张的《异形》相比,这部片自然接受率不高。
但是,雷导在自己的回顾中却提到,《银翼杀手》可能是他执导生涯自认最为完整的一部科幻电影,现今讨论科幻时,也已经无法遗漏《银翼杀手》在影史的重要性。

人与自我意识的问题

当人类自己创造出的仿生人,已经到了和人类相差无几的程度时,人类用共感测验来判断彼此,倾听一连串的人性场景,观察瞳孔变化,来判断他是否是具有同理心的人类。但是当仿生人瑞秋说出:「你们人类自己会做共感测验时吗?」最根本的问题受到质疑:人类自己其实也没有自信通过共感测验。

仿生人到了最后已经发展到远远超乎人类想像的地步,他们拥有阴谋智慧、渴望爱与幸福、也发展出人性。仿生人瑞秋可以对银翼杀手戴克说我爱你; 而雨夜恶斗中明显占上风的罗伊却在最后一刻伸出手救了戴克。至于我们能不能把它称之为感情,又是个想下去就会不寒而栗的问题了。

如果拒绝承认它是感情,那人类呢?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其他的事时只能透过理性逻辑推论,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除了自己以外的经验都是感知的,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感知经验是真的还是受人操纵的,因为讲穿了,其实只是一堆化学物质的作用。所以我们认为仿生人的行为都来自于自己造出来的基因、人造器官,所以拒绝承认他们情感的真实性,但人类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讲到后来,已经变成了非常唯物论的问题,细细想下去,再想想日常遭遇种种是否为真,不禁令人胆战心惊。

创造者与被造者的位阶流动

在不同宗教中,或许对于造物主是谁有不同的想像,但是都一致地将祂放置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但是在《银翼杀手》中的未来世界,人类这个造物主却显得对自己的位置异常的不习惯,甚至该说,在这个位置上坐立难安。人类把仿生人送到外太空星球做奴隶、色情行业,并派银翼杀手除役叛逃到地球的仿生人,看似是把自己的位阶拉得够高,但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优越感有了质疑。

当罗伊把手插入泰勒博士的眼睛杀害他时,不仅象征着科技失控的咎由自取,眼睛的毁坏更隐喻了人类最引以为傲的灵性,在仿生人出现后受到了挑战。

记得特斯拉创办人伊隆.马斯克(Elon Musk)曾经发表过:「人类现在所在的世界其实是电玩游戏里的场景,我们都只是游戏里面被人操控的角色。」的论点。他所抱持的理由是:现在电玩科技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逼真,30年前的马利欧,10年前的PS2,到现在的VR虚拟实境,以这样的趋势走下去,总有一天人会无法分辨现实世界和电玩世界,所以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说不定就是未来人类创造出来的超逼真电玩。

也许你可以把它当成一则趣闻,但是科技的发展速度可能已经快到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未来的后果是如何了。

美感和诗意

前面有提到,这部片的叙事步调极为缓慢,因此让电影里的光影变化美感非常的突出。从窗户隙缝中透进来的光线,被尘埃所折射,抑或是滂沱大雨中,艺妓喉糖的广告和东京新宿式迷茫无助的闪烁霓虹灯。当然,西恩杨解下长发,和哈里逊福特在钢琴前亲吻的一幕,更是被许多人所怀念,因为在那一瞬间,仿生人顿时充满了人性。

至于一些克罗伊那夸张的白粉和浓浓的眼影,是不是受到大卫鲍伊(David Bowie)的影响或纯粹是美感设计,我也不得而知了。

另一个重要的元素绝对是配乐。用了很多慢步调的电子乐和萨克斯风,呈现出一个人被遗留在宇宙的边土上、漂浮在外太空不知何去何从般的彷徨无助感,真让人想到大卫.鲍伊Space Oddilty中那句"Planet earth is blue, and there's nothing I can do."(远望地球一片蔚蓝,而我在这里却无能为力)

结局

我个人非常喜欢电影的结局,似乎在一片悲观消极的氤氲之中,照入了一点光明。罗伊伸手救了一直在猎杀自己的戴克后缓缓死去,而戴克最后则对仿生人有所改观,和瑞秋搭上了飞行机,一起航向不可知的未来。在电影最后暗示了人的存在虽然既不真实也不尽美好,但是却可以用善意的决定,弥补无法做出正确的或真实决定的遗憾。我们虽然对爱与情感所知有限,但我们仍必须持续的这么做。这是最后我所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