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懂的周二:为缚熊而生,国产120高压滑膛炮小史

前不久,我们简述了“东方费迪南”——PTZ-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故事,虽然不免有些“平淡无奇”,但它的核心——120毫米52倍径高压滑膛反坦克炮,却是命途多舛、颇有故事。本期《难懂的周二》,我们就来说说这款“缚熊长剑”的前世今生。

被“逼”出来的120炮

如我们上期所言,在60、70年代那个中苏不甚友好的时期,边境线上的“西伯利亚寒流”总是“寒气逼人”。而且随着苏联T-72的逐步列装,双方装甲实力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1978年4月的会议上(784会议),国产120mm高压滑膛坦克/反坦克炮的研制,就这么被提上了日程。任务被分别下达给国营447厂(包头第二机械厂)和国营127厂(齐齐哈尔)。

难懂的周二:为缚熊而生,国产120高压滑膛炮小史

“毁誉参半”的T-72

事实上,这次新被立项的120坦克炮,一般被称为“新120滑”。与之相对的是122坦克三液”和“三机”方案中“老120滑”。其中,后者属于一款低压炮,而1976年新立项的属于高压滑膛炮。以国内的相关标准来衡量,高压与低压的分界线在于“400兆帕”,高于这一数值则属于高膛压火炮。

难懂的周二:为缚熊而生,国产120高压滑膛炮小史

122工程的“三液样车”

至于为什么不在“老120滑”基础上改改改?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新老火炮的技术差距太大,“老120滑”的炮管寿命及设计冗余度低,无法满足未来的使用需求。这并不意味着“老120滑”就一无是处,想摸T-72狗头,就必须了解其防护能力。尽管当时已通过国外的公开资料,了解到T-72复合装甲部分数据,但对复合材料的成分,还是不得而知。于是,“老120滑”就获得了一个新任务——射击“模拟靶”“确定”T-72的复合装甲“成分”帮助确定设计指标

难懂的周二:为缚熊而生,国产120高压滑膛炮小史

难懂的周二:为缚熊而生,国产120高压滑膛炮小史

难懂的周二:为缚熊而生,国产120高压滑膛炮小史

部分资料文字截图

嫁不出去的闺女

在经过大量的射击实验后,最终确定了“T-72坦克的复合装甲”,并命名为681复合靶。接下来就是120mm高压坦克炮的研制,受制于当时国内火药技术的落后,新设计的120坦克炮发射药室非常大,达到了16L。需知德国莱茵公司研发的RH-120型44倍径滑膛炮,药室才9.8L。想来也是无奈,想要摸T-72狗头,就必须“嗑药”

难懂的周二:为缚熊而生,国产120高压滑膛炮小史

国产120mm高压滑膛炮样炮

虽然“嗑药”能解决问题,但也会引发“连锁反应”:坦克炮药室大→空间大→体重超重→更好的行走装置和动力系统。这一连串的问题的出现,明显不符合中国军工的实际情况,超越了当时的工业水平。最终在一番“挣扎”下,12241226两款前2代坦克样车在80年代初下马,“新120滑”顿时成为了“嫁不出去的闺女”,最后于1984年正式下马!

难懂的周二:为缚熊而生,国产120高压滑膛炮小史

1224坦克在测试时使用的仍是“老120滑”

反坦克炮分支

坦克炮无疾而终,120mm高压滑膛反坦克炮就成了新“两炮”中,唯一一个出成绩的产品。那么本是同根生,为什么要分开搞呢?因为,我国火炮研制中存在的炮兵-装甲兵两条研制线,以PTL02式突击炮和ZTL11轮式坦克为例。二者的任务和适用范围高度重叠,但前者是炮兵部队(P)的,后者是装甲兵部队(Z)的。

难懂的周二:为缚熊而生,国产120高压滑膛炮小史

02轮突表示和11式只是长的像,但自己是炮兵

前面说道国营447厂是负责“新120滑”的研发,而国营127厂负责120mm高压滑膛反坦克炮的研发。尽管两个项目的“起点”是一样的(都是1978年),但127厂表示:不是我们不努力,是“臣妾做不到啊”!因为,127厂不仅没有120mm口径火炮的研发经验,就连相关的机械设备和制造工艺都没有,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无米下炊”。

难懂的周二:为缚熊而生,国产120高压滑膛炮小史

05式自行榴弹炮就是原国营127厂的杰作

俗话说的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为了让“新两炮”留下一线生机,在“坦克炮”项目下马后,国营447厂自筹资金,在“新120滑”的基础上自主研发120mm高压滑膛反坦克炮。为了测试,他们连所用的WZ321底盘都是借来的,但结局非常完满。测试表明“新120滑”改良的高压反坦克炮在不经过重大调整的情况下,是可以装在轻型履带底盘的。促使兵器部将反坦克炮的研制工作从127厂调到447厂,成果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89式坦克歼击车”。

难懂的周二:为缚熊而生,国产120高压滑膛炮小史

120mm高压滑膛反坦克炮的最终产物就是之前所说的89“坦歼”

在“120mm高压滑膛反坦克炮”的过程中,也曾使用不少的新技术。比如,为了解决火炮的身管寿命问题,首次采用了“液压自紧技术”和“管内镀铬技术”。至于技术来源则少不了“三七工程”(引进L7线膛炮)和西欧某国——奥地利

难懂的周二:为缚熊而生,国产120高压滑膛炮小史

在与英国谈判L7线膛炮的引进时,不仅“新120滑”项目尚未下马,二期利用其技术改进的“100mm高压滑膛反坦克炮”在L7来华演示的过程中为中国赚足了面子,促使约翰牛将L7以非常“厚道”的价格卖给我们,还如数转让L7的相关技术。只不过碍于苏联人的面子,L7的技术最终是通过多个国家转手引进的,其中身管生产线正源自奥地利。

难懂的周二:为缚熊而生,国产120高压滑膛炮小史

86式称得上是国内第一款实用的“高压滑膛炮”

不得不说“新两炮”最终下场蛮惨的,本可能成为制式口径,随着新坦克发扬光大,最终却只留下了“89式”一根独苗。但其所带来的影响却非常深远,不光锻炼了设计团队、挽救了100高压滑膛反坦克炮、也对国产125mm滑膛炮的研发和L7的消化吸收起到了关键作用,也称得上是中国火炮工业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