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男人看上男人》:借口味的本质,演绎具有坎普趣味的同性恋故事

《当男人看上男人》:借口味的本质,演绎具有坎普趣味的同性恋故事

法国电影《当男人看上男人》(Une affaire de goût, 2000)

《当男人看上男人》(Une affaire de goût, 2000)的直译是《品味一事》,标题里面存在一个有意思的误解,翻译它的人,试图以这样的名字去吸引人去看。看完之后大呼上当的人,仅仅是冲着两个男人之间的伦理去的,觉得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同性恋,也不处理出柜,家庭,情感,婚姻和生育,你就只好给他看《天佑鲍比》这种电影。

《当男人看上男人》的确存在字面上的歧义。到底是怎么个看上,你说不准。这种看上,许是仅仅看中了非肉体的部分。这也正是这个标题聪明的地方,跟内容中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因为电影中两个男人之间的“看上”,就是很模糊。

但是,不满意这个标题的人,是嫌品味(DeGoût)一词没有翻译出来,把最精华的部分给忽略掉了。事实上,我觉得人家是转译了。因为同性恋作为“品味”一事,对于中国人来说,存在着严重的盲区。“品味”一特殊,便容易形成坎普趣味。到了20世纪初,坎普趣味与同性恋文化紧密相连,成了男同性恋特权的亚文化。无疑这样的电影便是彰显“坎普趣味”的电影之一:以食物的食材、口味为媒介,可以毫不忌惮地迷恋手法技巧,外在结构美,新奇别致的做法,和战栗刺激的口感,等等。而法国美食在欧洲之地位,完全可以提供形成以上坎普趣味的基础。于是,两个男人之间,借助食物 —— 这个与“性”相互表里的媒介,上演了一出别开声色的同性恋仪式化的故事。

《当男人看上男人》:借口味的本质,演绎具有坎普趣味的同性恋故事

《当男人看上男人》:借口味的本质,演绎具有坎普趣味的同性恋故事

品味可以创造一个人,就像弗兰根斯坦创造出自己的怪物。但是品味创造出来的人,最终是以什么面目出现,也不可知。像《弗兰肯斯坦》一样,人最终会死于自己创造物的手中。1973年版的《弗兰根斯坦:真实的故事》就将弗兰根斯坦这样一个科学怪物的题材改编成了同性恋。弗兰根斯坦按照自己的渴望和口味,创造出了一个他自己心目中的美男子,结果这个美男子虽然日渐丑陋,心灵的忠诚与渴望却不可改变。于是,两个人一起葬身于冰山之下。2011年导演丹尼-波尔(Danny Boyle)担纲执导的剧作《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同样有着紧张热烈的同性恋隐喻。但是英国人的故事跟法国人讲述起来大不相同,英国人就很喜欢功利主义这种道德哲学,弗兰根斯坦的死亡也走不出伦理的怪圈。

《当男人看上男人》:借口味的本质,演绎具有坎普趣味的同性恋故事

《当男人看上男人》:借口味的本质,演绎具有坎普趣味的同性恋故事

《当男人看上男人》:借口味的本质,演绎具有坎普趣味的同性恋故事

1973年版的《弗兰根斯坦:真实的故事》

同性恋的确被认为是品味问题。当品味的障碍被打破,世间一切不平等的壁垒也会随之坍塌。品味,是种族、阶级、文化等等所有障碍的跨越之后,最终的情怀庇护所。品味可能在一个人眼中一文不值,在另一个人眼中事关重大。所以,当品味仅仅牵涉到隐私,它只是个人问题;当品味牵涉到集体,它就是政治问题。以品味来指代同性恋,是《当男人看上男人》的主题。它是关于一个同性恋男人如何以品味的改变,来转化一个异性恋男人的。如果同性恋是可以转化,那么性倾向就成了一把双刃剑,异性恋可以被转化成同性恋,同性恋也就可以被转化成异性恋。电影的结局是谋杀,它既是爱的指射,也是恐惧的指射。尤其当两个男人之间在阶层和社会地位上面存在着不平等。

《当男人看上男人》:借口味的本质,演绎具有坎普趣味的同性恋故事

《当男人看上男人》:借口味的本质,演绎具有坎普趣味的同性恋故事

《当男人看上男人》:借口味的本质,演绎具有坎普趣味的同性恋故事

《当男人看上男人》:借口味的本质,演绎具有坎普趣味的同性恋故事

因为品味的改造,不仅仅涉及到个人的志趣,还会涉及到阶层的改变。食物虽然没有阶级属性,但是对食物的选择就很一样,不同的阶层选择不同的食物,选择不同的吃法,这就形成了对食物的品味。它不仅仅牵涉到一个中年男人对另一个青年帅哥的在食物上的口味转变,同时也将这个平民阶层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更高阶层的人。我们不禁会想起从于连·索雷尔到拉斯蒂涅等一系列法国外省的跨越阶级的人生攀爬者。但是,这部电影将一切细节都拘束在纯粹的品味问题上,所以,它的题材和情节的进展,变得异乎寻常的富有逻辑而无趣。但是,品味的指射,却从来没有和外部的现实世界割裂。一道道美食,仿佛是一部部重大的人生教科书,它和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有了牵扯。它影响到了异性恋的关系;它塑造了两个上下属男人之间的嫉妒与占有心理;它建立了两个男人之间间接的性关系;它激发了两个男人之间对于爱的演绎的极致。你完全可以当这部电影当做一部心理惊悚片来看,两个男人之间的性张力,在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等级之间,呼之欲出。

电影《当男人看上男人》将品味客观化了,它展示了品味最本质的特性是政治与美,故意将道德从中抽离。法国是最能讲好道德抽离的故事,因为政治与美的复杂关系,塑造出了法国人的道德观,而不是伦理。《当男人看上男人》这样的坎普趣味的电影,实际上是在告诉大家,同性恋恰恰存在于政治与美的领域,而非伦理领域。它在两个男人之间演绎,是因为完全可以抛开伦理上的正当性,展开两个男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并呈现出美的特质。同性恋中的男人,在政治上属于同一阵营,分享着相同的坎普趣味。但是尼古拉,这个平民阶层中的帅哥,是一个异性恋。一开始也因为屡屡被女友挑逗勃起,来说明他被塑造成了一个异性恋形象。于是,品味在完全不同的两个男人之间开始演绎。

《当男人看上男人》:借口味的本质,演绎具有坎普趣味的同性恋故事

费德里克

《当男人看上男人》:借口味的本质,演绎具有坎普趣味的同性恋故事

尼古拉

一开始只是许以阶层和物质上的诱惑。这是政治。费德里克以职位和金钱向尼古拉 —— 一个他欣赏的男人,无论是从外形还是从技艺,都为他所欣赏 —— 敞开了品味的大门。然后,他们的一切生活细节开始吻合,道出了品味形成的复杂性:食物和酒,人生经历,情感形式,甚至性口味,都开始吻合,这是审美。电影在情节上,不厌其烦地表述了费德里克如何训练尼古拉完全拥有了跟自己一模一样的品味。两个男人开始在政治与审美上,完全趋同。于是,他们成了一个人。费德里克决定抛弃尼古拉。尼古拉感觉生不如死,谋杀了费德里克。他们完成了政治与美上面的勾引,不痛不痒的。心理学家还要做一番科学的解释,试图安抚受了惊吓的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