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赋之始祖,重视教化

孔子提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孟子提出了儒家的重要方法论“义”,那么后面的“礼智信”呢?今天介绍的这位儒家代表人物,就是将“礼”与“法”的概念深入人心的人,他便是战国末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子。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一职,后来担任楚国兰陵令。他最早的先祖可追溯到周王室分封出来的荀国(即为姬姓),后荀国被晋国灭,便以封地为姓做纪念,是春秋时晋国名臣荀息的后人,韩非子、李斯、张苍等赫赫有名的各界精英,都曾师从于他。

荀子虽崇尚孔子“仁”的理念,却认为人性中有很多恶的方面,教化远比先天秉性更重要,因他的理念与孟子的“性善论”背道而驰,所以广受封建社会的儒家学者们抨击,直至清末民初的学者们将他从故纸堆中发掘出来,才发现这位先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洞悉人性。除了学术上的成就,荀子在文学上也极具创新性,他是第一个发明和使用“赋”这种文体的人,与楚辞的鼻祖屈原并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之所以为后世的统治者和儒家学者所不容,可能在于他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性格,除了至圣先师孔子的理论外,他几乎把其他百家诸子的理论抨击个遍,而且他的理论与后世“人之初,性本善”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驰,是以遭到人们本能的厌恶。但荀子的理论就是错的吗?私以为他才是脱离了理想主义后,在纷乱的战国时期脚踏实地行走的人,他的“性恶论”并不是说人人都是坏人,而是说人性的欲望是天然就有的,但可以通过后天的教化让人们知道“礼”和“法”,懂得完全屈从于自己的欲望是不对的。他还认为人类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通过努力而得来的,例如文化、知识、经验这些,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便是“以人为本”。

对待世间万物荀子也非常客观,他所认知的天道是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更类似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各类自然科学,而不是将天神化,他认为宇宙万物是自然运转形成的,而非是神创造的。我们应该庆幸荀子是生在思想开放的战国时代,要是他生在黑暗的中世纪,估计会像拥护日心说的布鲁诺一样被活活烧死,也就学习不到他那发人深省的《劝学》名篇了。

荀子的理论固然切合实际,但他也没有规避好自己的“性恶论”,他教授李斯“帝王之术”,大家也知道李斯此人,虽然多才多艺、位高权重,但却算不上什么好人,他并没有完全被荀子教化,而是屈从于自己的权利欲望,与赵高合谋诓死扶苏,立胡亥为帝,想做不世的权臣,结果最后栽在了合作伙伴赵高手中。从这个失败案例上来看,荀子的理论虽好,但知易行难,执行起来还真不容易。

荀子对儒家的发扬,独立于孟子理论外自成一派,具有划时代的先进意义,以至于两千多年后才被世人认可和重视,或许自汉以后统治阶级以他的思想为基础治国,华夏将是另一番光景。不过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也只在充分认知其理论后的今天,才知道他是一位真正洞悉人性的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