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的“爸爸”也要上市了 中科龙芯即将上市

国产CPU第一股终于要来了。近日,根据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披露的信息,中科龙芯已开启上市辅导,拟于科创板上市。

和已经上市的芯片明星寒武纪相比,中科龙芯的名字可能并不广为人知。不同于前者AI芯片的定位,中科龙芯更专注通用CPU,是中国最早具备产业化能力的国产CPU公司之一,也被视为打破英特尔、AMD垄断的“国货之光”。

然而光环的背后,围绕龙芯“行不行”的争议也从未平息。技术自主性上的暧昧不清、产业化能力的短板,以及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国内竞争对手……都给龙芯包裹在重重迷雾之中,让外界难以一窥其真实面目。

2020年龙芯出货量超过100万颗,这是龙芯高科董事长胡伟武在去年底一场高峰论坛上公布的数据。仅仅一年之前,这个数字还只有50万+。

龙芯出货量在2020年翻了一番,但一个尴尬的现象却是,对这枚“中国芯”,似乎没什么人见过、也没什么人听说。

这与是龙芯芯片的定位有关。到目前20年时间中,龙芯共发布三代产品,最初的龙芯1号和2号都是面向工控、行业应用和终端应用的小CPU,直到2016年的龙芯3号才是面向桌面和服务器的大CPU。

特殊的演进路线背后,则是经费、技术、社会责任、商业化压力等多重因素复杂博弈的结果。

正如名字中“中科”二字,龙芯的出身是一个国家项目。2001年,彼时被寄予厚望的“方舟1号”在应用中遭遇“全面溃败”,由于没有配套的软件可以使用,这枚开辟国产先河的CPU很快遭到弃用。而国产化进程不能因此止步,很快,龙芯与飞腾、申威等几个项目,作为替代方案,紧急上马。

但”国家队“光环之下,龙芯的日子却一直过得颇为“拮据”。自2001年成立到2010年成立公司、正式商业化运营,中间近10年中,龙芯总共只拿到了5亿元研发经费,来自国家863计划、核高基专项。相比之下,英特尔每年的研发费用都在百亿美元之多。

这期间,龙芯几度试图在个人电脑市场上撕开一个口子,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当时恰逢Wintel联盟风头正盛、具有绝对垄断力的时代,龙芯一方面缺少像Windows一样提供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盟友”;另一方面,中国电脑普及率并不高,2002年,每1000个中国人只有27台电脑。

在消费级市场上无力抗衡的国产芯片,只能另辟蹊径,从巨头统治力相对薄弱的环节破局。

龙芯找到了两块市场。

其一是政企市场。因为研发起步的时间最早,又有中科大的背书,龙芯一度成为政府采购的主力,每年销量在几十万片。然而,和“前辈”方舟一样,由于其依托的MIPS架构+Linux系统可使用的软件极少,兼容性差,运行速度也慢,导致后期推广变得愈发艰难。

其二则是行业和工控领域,这也是龙芯走上市场化运营正轨的核心。

一个关键的转折发生在2010年。这一年,龙芯正式从中科院独立,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牵头出资,成立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

市场化运营迫使龙芯调整发展重心,除了技术上追求高性能、指标上追赶英特尔,团队背负上了生存压力。

为此,龙芯从通用芯片转向行业芯片。2011年,龙芯与曙光合作,推出了基于龙芯处理器的“龙腾服务器”,随后锐捷网络、东软集团、浪潮、同方等其他国内的软硬件企业,也开始研发基于龙芯的网络交换机、防火墙、高性能服务器、安全计算机、高性能工控模块等产品解决方案。

后来回忆起来,胡伟武将这个节点形容为“从学院派向市场派的转型”,尽管遭受了不少质疑,但这一改变总算让龙芯活了下来,“可以在市场的大海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了”。

随后几年,龙芯出货量快速攀升。尤其是2013年“棱镜门”事件曝光后,芯片、操作系统的自主安全性被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高涨的呼声之下,龙芯芯片的销量从2013年的1万片,增长到了2014年的35万片,随后的2015年,龙芯首次宣布盈亏平衡。

局面逐渐被打开。2016年3A3000研制成功,龙芯CPU的性能开始能应对政府办公市场,在党政市场的份额攀升回70%—80%;2017年,龙芯开始成为北斗卫星的核心芯片。同时,据龙芯官方表示,龙芯已拥有自己的浏览器和桌面生态,能支持文档编辑、QQ、微信、CAJ阅读器、美图秀秀等常用软件。

必须承认,芯片是典型的“周期长、回报慢”的产业,和52岁的英特尔、51岁的AMD比起来,20岁的龙芯还只是个“小学生”。无论是单核性能、还是堆迭核数尚存在较大的差距。

可以说,龙芯用了20年时间完成国产芯片从“0”到“1”的跨越,这主要是性能层面的追赶;而接下来,要从“可用”做到“好用”,还要仰仗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

利好的一方面是,布局生态的发展路径已经清晰。其他国产CPU厂商也在涌现,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生态布局的重要价值更加凸显。例如华为主导的鲲鹏生态,投资10亿美元,带来了上下游众多生态伙伴来做适配。

当然,生态也是个需要砸钱的工程,企业力量有限,还需要政府、社会和资本的共同推动。

龙芯冲击科创板可以看做过去20年国产CPU发展成果的缩影,但或许只有当我们构筑起自己的生态联盟,能在个人消费市场博得一席之地时,国产CPU才能真正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