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治己疗人,治病求本

古人有云:学而优则仕,在古代那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注定会成为宦海浮沉的人,而学习不好的世家子弟们,医学则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尤其当这个人的身体孱弱,并不适合“头悬梁,锥刺股”这么高强度的寒窗苦读时,这个为了克服自己生理病痛而找到人生出路的人就是李中梓。

李中梓(1588-1655年),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上海浦东惠南镇人。他出身在官宦世家,曾祖父李府曾在抗倭中壮烈捐躯,父亲李尚兖是万历年间的进士,虽称不上世代簪缨,但亦是忠烈满门,因此他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擅长文学和兵法,但在严格限制想象力的八股文面前,他显得有些无力,所以屡试不第,最终只能另谋出路,又因自幼身体羸弱,因此选择了从医这条路。可以说李中梓是幸运的,他所处时期正值明清交替、风云变幻之际,这个选择是具有很强前瞻性的,毕竟彼时无论出仕还是从军都没什么好下场。

李中梓在学习医术时,不偏向于任何一家之谈,而是博采众家所长,并且尤其注重衣钵传承。在医学理论上,他主张治病求本,认为生命之本无外乎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两种,先天之本在于肾,而后天之本在于脾胃,他在这两方面的疗法也颇有建树。李中梓曾为一位名叫王宇泰的江苏名医治疗,这位名医已经年过八十,患有脾泄的旧疾,他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了进补治疗,但丝毫不见好转,而且还越来越严重,只好求教于同行李中梓。

李中梓为他诊治后,认为他因为体胖而痰多,导致越补越糟糕,应该利用一些迅利的药物涤之,王宇泰听后恍然大悟,笑谈当世名医唯他二人耳(私以为王医生有点自抬身价),便让李中梓放心大胆的开药。李中梓开了一味巴豆霜给王宇泰,其服用后果真泄下许多涎痰,病也痊愈了。

身为当时的名医,李中梓很注重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然后将其经验撰写成书,其著有《内经知要》、《药性解》6卷、《医宗必读》10卷、《伤寒括要》2卷、《本草通玄》2卷、《病机沙篆》2卷、《诊家正眼》2卷、《删补颐生微论》4卷、《李中梓医案》等。《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篆》三书,1667年汇刊在一起,署曰《士材三书》。他的弟子李彦贞(后更名李辰山)、沈朗仲、马元仪、蒋示吉等均为后世名医,其中马元仪收了一个更有名的弟子叶天士。

李中梓虽早年屡试不第,却于中途学医后寻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和志向,治病救人、著书立说、传承医道,在纷乱的年代独成一家,其行医仁心仁术,著书精益求精,为现代中医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不愧为时人称颂的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