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Car长什么样 2021年会上市吗

今天一早,收到一篇篇推送,Apple Car将在明年上市。消息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台湾的经济日报,另一个是路透社。

路透社的文章在1个小时之前,刚刚更新。

比起一早不知所云的消息,晚点更新后的路透社文章,内容更加详实。上一篇文章:Apple Car,苹果造车计划中,对苹果的造车计划已有描绘。Project Titan在2020年移交到谷歌跳槽来的John Giannandrea手下之后,显然又有了新的变化。

日期

经济日报之后也更新了自己的文章内容。其中有关日期的推测是,明年9月份发布,2022年上市。

由于目前没有任何谍照证明Apple Car真实存在,而苹果一直游移在到底是造车,还是造车OS上。明年9月份发布的,也可能是软件。

相比制造iPhone,造车的供应链整合更难,很难在前期没有任何泄露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发布新车。

LiDAR激光雷达

在苹果制造硬件长达几十年的过程中,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整合供应链,也在一些技术上具备追赶造车新势力的可能。比如LiDAR,激光雷达。

LiDAR本身并非尖端科技,除了特斯拉,很多新车厂都在使用激光雷达来完成车辆对外界的感知。特斯拉的视觉识别,看起来的确高级,但花费太高,耗时太久。半吊子视觉识别,是最容易出现识别错误,然后一头撞上去的事故的。透过摄像头去构建3D立体感知,对任何一家车厂来说,都困难重重。有激光雷达就简单很多,起码测距不是问题。

而LiDAR的应用数量,恐怕苹果是世界第一。iPhone上的激光雷达,已经存在了两代,iPhone 11,iPhone 12。对激光雷达的理解,苹果至少不落后于任何一家车厂。

Apple Car明年上市的消息,首先在台湾经济日报上爆出,来源是供应链内部消息。

双A厂,Apple和Amazon。Amazon没有自己的造车计划,而是领投了另一家美国造车新势力,Rivian。Amazon不仅投资,更是在今年下单10万台Rivian的电动货车,完全是扶上马再送一程。

所以,Apple造车的消息,就这样被坐实以后,台湾的激光雷达供应商股票先有一轮上涨。

电池

Apple Car的消息,从经济日报报出,到路透社发文,接着又回到经济日报的每日采编里。不过这次,多了些内容。

据消息人士透露,除了在LiDAR的技术优势之外,苹果还打算利用自己在电池上的经验积累,打造一块“一体化Monocell”电池,提升电池密度,增加电车续航。

目前尚不得知苹果会如何一体化电池。为了避免单点故障,特别是起火,特斯拉在电池上也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将电池组分隔开,主要原因是保障安全。苹果会有怎样的创新,既能保证安全,又能提高电池密度,仅凭monocell一个单词上,确实猜不到。

不过,以iPhone,Mac上多年积累的经验,电池研发如果可以弯道超车,苹果应该算是有力的竞争对手。

外观

在网上流传的Apple Car,有很多种样子,常见的如下:

 

 

这些都不可能是Apple Car真正的样子。苹果有自己一套工业设计语言,上面这些图都不满足。至于John Ive坚持Apple Car不应该有方向盘,他现在已经不在苹果,指挥不了Apple Car的设计。

我们还可以猜测,Apple Car用FaceID解锁,你看一眼车灯,车门就开了。解锁之后,你喊:Hey Siri,起飞。车就开了。如果苹果真的重新回到造车这条路上,上面这些也不一定是妄想。

现在我们只能猜测Apple Car的样子。不妨看看它在美国的竞争对手。特斯拉,国人耳熟能详,样子都熟悉。

今年在美国蹭特斯拉热度的是Lucid Air,一款电动豪华车。样车已经有了,长这样。

我个人不喜欢,挺难看的。

前文提到的Rivian,国内消息不多。其实Rivian也是造车热门,只是它的首发产品是皮卡,后来由皮卡变成SUV。

 

Rivian的车,在今年Apple TV的一档节目:Long Way Up中,是拍摄团队的用车,从距离南极最近的小镇一直北上洛杉矶。期间经历无数艰难,包括寒冷天气,充电,撞车,荒原上轧到大石头。基本观众能想到的,在长途旅行中遇到的问题,Rivian都有碰到。看到Rivian没电以后,用大卡车拖着跑上几十分钟充电,青椒感到满满的电车求生欲。

Rivian交付给亚马逊的电动货车,长成这个样子。

设计语言一致,风格相同,靠谱。

对了,另一款带变速器的高性能跑车,也可以作为Apple Car的参考。它是保时捷Taycan,纯电跑车。

上周看到邻居开着它去老家肉饼,我表示很感动。

最后说一下青椒的猜测。Apple Car不会是天价,会比照BBA定价。苹果和特斯拉不同,进入一个新领域要确保自己不会输太惨,还要照顾品牌价值,高溢价,高性能,极致用户体验,是苹果一贯的目标。但就像iPhone一样,Apple Car也一定会让中产用户买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