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倒”在数字化风口的企业 做错了什么

2020年已渐至尾声。在这不平凡的一年中,疫情、新基建、5G关键技术的成熟,都在加速一个以数字化变革为特征的新时代的到来。

一方面是数字化的大势所趋,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已经从自动化、大数据,发展至人工智能的阶段,其对产业的影响从互联网向外延伸;另一方面则是技术在落地中遇到的重重障碍,技术难以匹配真实需求,传统行业接受程度低,数字化在驱动产业变革中的表现尚有太多不理想之处。

如何弥合这些鸿沟,让科技企业更好地赋能于传统行业?传统行业如何“逐浪”数字化变革?怎样看待数字化转型为传统行业带来的价值?

前不久,《创造一下》作为合作媒体,参加了由内蒙古升索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大会。在当天的圆桌论坛环节,天马创投中国区总经理姚晓菲、青宁信安CEO白慧冬、清天新能源总工程师张效新、桃李食品厂长等人,围绕“新常态下的企业数字化升级”这一主题,分享了他们在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见解与经验。

以下是要点总结:
1. 数字化的过程,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性,不能盲目照抄,阿里能做的,不代表你的企业也适合去做。盲目跟风的结果,往往是钱没了,公司也没了。
2. 数字化升级除对业务本身降本增效外,更能释放劳动力,为整个社会产业升级带来新动力。
3. 在与传统企业衔接的过程中,创新型企业一定要找准痛点,从经济效益、开销小的层面入手,循序渐进推进整体数字化升级。

对于各位嘉宾的发言,《创造一下》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对发言内容做了梳理整合。

白慧冬青宁信安科技CEO

Q:传统行业在数字化升级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普遍性的问题?

A:我们现在叫数字化转型,再往前看就是信息化,即把人类所有的行为通过数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之后再对数字进行分析。以前传感器技术没有这么好,只能靠人工观察,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可以做到更好。
我们最早是做人的可穿戴设备,现在的重心是畜牧的穿戴设备,我们可以实现对动物体温的检测、运动数据的监测、并及时发现动物疾病。在刚刚进入这个领域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也踩过一些坑。2017年我们给一家养殖厂的鸡装了鸡脚环,想知道鸡在24小时内到底能走多少步。第一天晚上我们给7只鸡装上了脚环,第二天晚上顺利取到了数据,回来分析发现一只鸡每天会走36500-50600步。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异常的事情,有一只鸡只走了2300多步。这是第一批设备,我们也不知道是芯片出了问题还是怎么回事,这个事情我们分析了很久没找原因,第二天才知道这只鸡病了。这也帮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点,通过传感器来观察动物生病的情况。

很多东西就是反复验证的过程。我想说的是,针对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升级,或者是所有数字化的过程,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性,盲目的照抄是不行的。财务的信息、企业研发的信息化、数字记录,大家都跟着别人学,于是倒了一大堆企业。比如最近两年火起来的数据中台,需要很强大的人力物力,这个问题最初是阿里提出来的,阿里要做中台是因为它有非常多的运营部门和数据,所以需要有这样的协调中心。

另一方面,阿里的资金有足够支撑。但阿里能做,不代表你的公司也适合去做。很多人对经验丰富的咨询人员往往不太认可,一窝蜂去做数据中台,其实都是盲目的跟随跟进,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企业到底适合什么,而下面的人觉得做了这些事就可以有工资挣了,老板不会接触太多的东西,于是就稀里糊涂地上了。但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钱没了,公司也没了。

Q:在当下全球竞争格局升级的大背景下,数字化对传统行业赋能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哪儿?
A:从中美贸易战开始后,基本上各个国家都在做一个事情,保证主粮和肉食主要供应的自我完善。大家都看到了相关新闻,中央一直在强调关于粮食的安全以及肉食供应的安全问题,在过去我们可以很放心的从北美、澳洲进口大量的牛肉和猪肉,但是现在的情况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其实给我们国内的畜牧业一定的机会。

我们怎么才能让畜牧业发展起来?其中一个点就是自动放牧,牧民可以解脱出来,过去牧民要跟着牛羊群走,或者一段时间去找一下在哪儿,我们完全可以让他们解放出来,他可以自己去学一些东西或者是从事第二产业。现在三五天要去看一次牛,四五千米的海拔是很累的,回来又要休息一天,基本上中间有两三天什么都干不了,很多事情就全部被耽误了,为什么当地的牧民穷?穷就穷在只能做牛,东西又卖不上价格。而在数字化技术介入后,做起来这些事情之后,牧民就被释放出来了,这又是一批新的劳动力,可以去各个行业成为工人,这对整个产业推动又带来了一股助力。

姚晓菲天马创投中国区总经理

Q:如何解决“落地难”的问题,让科技更好赋能传统行业?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A:针对目前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数字化赋能传统行业中的种种困境,天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解决。
第一,是要找准传统企业的痛点。目前传统行业中的大企业,其中很多都是十几二十年前成长起来的,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原有的模式依然是可以盈利的,但市场空间正在被科技企业挤压得越来越小。这些企业一方面了解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担心转型期的阵痛,会在短期内对公司的盈利和治理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这种情况下,科技创新公司要去赋能传统大公司,就一定要找准他们的痛点。
第二,在与传统企业接触的过程中,要让他们了解,企业不需要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将所有业务转型为数字化,而是按照规划节奏一步步推进。首先可以从有经济效益、开销不是很高的层面入手,解决显著的痛点问题,保证这些解决方案可以在未来一年内给企业带来比较大的回报。先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数字化的收益,再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对大企业数字化转型来赋能。

张效新清天新能源总工程师

Q:如何看待数字化转型对于传统行业的必要性?
A:我们清天新能源是做能源方面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还有相关的微电网,属于新兴能源、新基建也属于智能制造。我记得马云和比尔盖茨都说过一句话,未来最挣钱的行业是大健康,我认为还有一个行业是新兴能源。
我说两条,第一,聚焦到我们的能源行业,尤其是风力发电方面。风能有一个问题,发电时叶片是要转起来的,但是一旦叶片断裂造成停机,就会带来人身安全风险和直接的经济损失。而涉及到叶片断裂的问题十分复杂,什么时候断裂?数据怎么采集?齿轮箱的油什么时候乳化?油能用多长时间?等等,这些都是风力发电特别瓶颈的技术问题。数据化和数字化技术能在其中发挥很大的价值,如果我们能预测叶片的裂化程度,我们就可以提前预防,就不至于发生财毁人亡的效果。
第二,我们说“数字中国、中国数字”,我们现在还停留在“中国数字”而已。我们的业务领域也涉及到安防,比如说偏远地区、高海拔区、孤岛区,那里的安防是比较弱的,现在没有信息和能源,我们也在逐步布局,比如说森林防火公安监控。如果单靠人是没有数据的。

Q:在新能源行业有没有一些新的技术发展方向以及赛道正在被挖掘?
A:我不只是认同传承,我更希望创新和引领。比如风能行业,我们希望做更大的装备制造,不只是把我们有力风能和太阳能尽量大的用起来,而且能把设备卖到东南沿海去防灾减灾,卖到全球,给人类提供能源。我举个例子,2018年9月份,在东南沿海亚洲地区有“山竹”台风,当时给亚洲造成的损失是1200亿美元,如果把台风发电机装到菲律宾或者是东南沿海,可以把台风从12级降到10级,就会大幅度的减少灾害。我们研究的新技术叫框架原风力发电装备机组,这个机组可以防风固土、涵养生态,这个技术是我们独有的新赛道。

刘 云桃李面包厂厂长

Q: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之中,传统企业面临哪些的困境?如何突破瓶颈?
A:我们桃李食品主要是做食品加工,作为传统加工业,我们对数字化转型方面很感兴趣,也做了一些尝试。我们的数据最初是记录在本子上,后来是一个表格,再后面又上了一些平台。这个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有很多部门的数据为啥这么低?是不是数据不准?类似的情况出现后,大家一开始会对新技术新平台比较抵触,后来经过两年的培训,大家慢慢接受了,出来的东西就是准确的。对于传统企业接受数字化转型,这其实需要一个教育和接纳新技术的过程。

我们是制造业,节能减排降耗和数字转型方面是联系比较紧密的。现在,在我们把数字化工具用好之后,很多数据可以很直观的反映一些问题:到底是哪一块投入比较大、产出比较少,哪一块浪费比较严重,这些都可以直观的看出来,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

下一步我们正在考虑仓储的智能化升级。现在库房的要求特别高,不仅要求保湿、恒温,还要有监控、预防。新建一座库房的成本很高、报批流程也很长,所以我们更多考虑怎样通过数字化升级手段,将原有空间更好地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