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首相!我们顶……不住了……

“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防卫领土,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至于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

——摘自丘吉尔演说词《我们将战斗到底》

报告首相!我们顶……不住了……

议会里的演讲

1940年6月4日,英国伦敦议会。

秃顶、微胖的老人正在台上慷慨陈词,他的演说优美华丽,文学性极高,微微前倾的身体和不时舞动的手臂,显示他已经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报告首相!我们顶……不住了……

老人正是新晋英国首相丘吉尔,此时英国军队刚刚完成敦刻尔克大撤退,他试图以此为契机,激励人们战斗:英军实力尚存,英国政府绝不能就此放弃!

然而,与丘吉尔热血沸腾的战斗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下院议员们怀疑的目光和冷漠态度。

这些议会里的老爷们,并不是容易被煽动情绪的普通市民,作为帝国权力核心,他们对帝国的真正实力了如指掌,同样清醒地认识到德国那位狂人元首的可怕。

与德军正面作战,这是个可怕的念头,他会毁了我们的。

丘吉尔演讲告一段落,稀稀拉拉的掌声响起,甚至有议员小声交谈着,完全没有在意首相阁下的发言,丘吉尔的脸色有些难看。

他清楚这些同僚们心里在想些什么。

老首相鲍德温在私人场合讲过一个笑话:“丘吉尔降生时,他的摇篮边堆满了上天赐予的礼物:想象力、雄辩的口才、勤奋、能力等。一位天使却说:‘一个人不应该拥有那么多礼物。’她把丘吉尔拎起来使劲摇晃,判断力和智慧,这两件礼物就给晃没了。”

他们还是不肯相信我,认为我只是夸夸其谈!

丘吉尔愤懑地想着,如果不是因为别无选择,他们一定不愿意让我坐上这个位置。

此时,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篇被命名为《我们将战斗到底》的演说词,将轰动全世界。

报告首相!我们顶……不住了……

临危受命

时间倒退回一个月之前。

1940年5月10日晚,一片愁云惨雾中,丘吉尔就任大英帝国首相,前任首相张伯伦只比他早几个小时,在下议院提出辞职。

张伯伦的惨败早有迹象,1938年9月,他赶赴德国慕尼黑与希特勒谈判,英、法、德、意四国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给德国。

这一绥靖政策并没有延缓德军发动侵略的脚步。

一年之后,德军按照预先制定的“白色方案”,即“永远消除波兰”计划,向波兰发动闪电式进攻,盟友英、法两国却十分有默契地选择了按兵不动。

不过两个星期,波兰被德军占领,波兰人民被大肆屠杀,英、法联军仍旧躲在“马奇诺防线”之后,安静如鸡。

两国均认为德军一定会去进攻苏联,他们守在防线之后,丝毫没有战斗意识,好像只是来参加一场“静坐战争”。

这段时间里,德军出奇的安分,似乎真的止步于防线之外。

英国政府被这种暂时的平静所麻痹,议员们对战争盲目乐观,甚至一度幻想希特勒会因为经济危机或是国内权力斗争而下台。

1940年5月,希特勒突然绕过“马奇诺防线”,入侵法国北部。

示警求救的电报如雪片一般飞向英国伦敦,张伯伦立刻受到各界责难,他对希特勒一直抱有某种愚蠢的自信,认为可以依靠谈判来阻止这个疯子前进的步伐,现在,终于自食恶果!

内阁需要给民众一个交待,张伯伦的下台已成定局,首相重任,自然落到了丘吉尔肩头。

其实,当时的热门候选人有两位,时任外交大臣的哈利法克斯勋爵,比丘吉尔更有资历,但他本人拒绝出任。

原因可能是因为他太清楚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一场难以取得胜利的战斗,“战时内阁”注定要肩负更多的责任、承受更多的骂名。

而勋爵大人,显然并不想“替人受过”。

报告首相!我们顶……不住了……

▲年轻时的丘吉尔

丘吉尔就在这样艰难的时刻,临危受命,登上了英国首相宝座,他抓住了这次机会,并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与英国民众共同进退,顽强抵抗德军的猛烈进攻,在世界反法西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丘吉尔上台,究竟是祸?是福?

报告首相!我们顶……不住了……

内忧外患

丘吉尔面临的危机与日俱增,德军的步伐不会因为他的强硬态度而改变。

事实上,内阁成员们心中的恐慌一直未曾远去,这种时候,他需要更多的支持。

很快,他飞去了法国巴黎,试图说服盟友坚持。

但浪漫的法国人似乎并没有“英国杂草”式的顽强,巴黎充斥着“我们被打败了”、“我们已经完了”的论调,从总理到普通民众,被法军不断的溃败吓破胆。

丘吉尔感到大势不妙,形势远比他想象的要严峻,尽管他是坚定的主战派,但看到这样残酷的现实,仍不免心灰意冷:盟军不靠谱,英国的未来应该寄望在谁身上?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吗?

已经迈入老年的丘吉尔首相为自己点燃一根烟,陷入沉思当中。

报告首相!我们顶……不住了……

良久之后,他缓缓摇头,不,美国总统罗斯福是只老狐狸,他们只会隔岸观火,就像此前英、法两国对捷克、波兰所做的一样。

英国只能靠自己了,而英国现在的希望,是被困在英吉利海峡对岸的四十万远征军。

报告首相!我们顶……不住了……

重燃希望

法军步步败退,巴黎危在旦夕。

与此同时,英国远征军接到命令,正全速赶往敦刻尔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海港,终将因为一场世纪大撤退而闻名全世界。

四十万远征军,已是大英帝国最后的希望,但几乎所有的人都难以相信,他们真的能够撤回?

德军距离敦刻尔克已经不到30公里,针对远征军的空中轰炸一直未曾间断,士兵们冒着炮火向敦刻尔克撤退,为了掩护他们,英国皇家空军与德军战斗机展开殊死搏杀,损失惨重。

而英军抢渡的工具,大多数是民众自发提供的拖轮、渔船、摩托艇……渔夫、码头工人、汽车司机、快艇运动员,各行各业的工人参与到撤退行动当中,拯救了大量从敦刻尔克撤退的士兵。

在这场行动中,不仅士兵们牺牲,同样有125名平民献出生命。

最终,33万英法联军士兵成功撤回英国本土,其中12万是法国人。

这是一场不分国别的拯救,同样是一场虽败犹荣的撤退。

报告首相!我们顶……不住了……

绝不投降

6月4日,远征军士兵们终于拖着疲惫的身躯踏上英国本地,他们中许多人都猜想,即将面临的是政府的责难和民众的唾弃。

但士兵们没有想到,报纸头条上刊登的竟是首相丘吉尔《我们绝不投降》的演说。

报告首相!我们顶……不住了……

那些铿锵的誓言被制作成录音,伦敦城内到处都回响着首相阁下激情的声音。

士兵们眼眶湿润了,“失败者”却享受到英雄的待遇。

不!他们不是失败者!他们是英国复兴的希望!

士兵被鼓舞着,坚持战斗;民众被鼓舞着,与国共存。

议员们无动于衷,士兵和民众热血难凉!

法国屈膝投降,英国,却在丘吉尔倔强的坚持下,撑到了最后,撑到了反攻号角响起,迎来黎明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