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翻拍剧的窘境 改编历程一波三折

“中规中矩的翻拍,细节表达方式更加美剧化,但寄希望于2020年真正发生病毒的市场对阴谋论主题的接受,则并不必要。”

检阅集数:全剧第1-8集

《乌托邦》的美版改编经过了许多的波折:最早在2015年,HBO找来了David Fincher坐阵,也确认了对电视圈尚属稀罕的Rooney Mara领衔的星光阵容;但两者最终因为预算闹得不快,便让此版最终流产。

David之后转身去了Netflix,做了(另一部同样以不太愉快的方式告终的)《心灵神探》,项目也悄悄转到了Amazon,再经过长达两年的选角与拍摄,一晃也是五年多了。

从《消失的爱人》大爆,再到《利器》接力,本是电视评论人出身的Gillian Flynn也第一次主导了自己的项目。

美版翻拍最终署名「Creator」的是从HBO立项时期就紧紧跟随的Gillian Flynn,但全剧的情节结构基本与英版无异,只是在细节上做了一些美剧式的改进,并增添了一点与主线无关的时代气息。最后的效果就是:原剧中几个看似随机且差别较大的几个主角,在美版中更像是一个常规的团队,有明显的不同定位和分工,甚至要开始拯救世界了。

这与原剧中围绕着漫画的悬疑元素、后现代的叙事结构催生的讨论与解谜式观看方式,是背道而驰的。原剧在复杂的剧情内容表现上使用了快节奏的叙事并常常使用高饱和色彩画面及风格化的镜头,为感兴趣的观众预留了大量的解读空间。

而移植后的美剧则像是一个常规的漫画改编剧集,主角迅速组队成团,几方势力的观点也基本直接呈现,而主题内容带来的困境让观众思考抉择?大概观众并不会产生这种兴趣。

剧集开播前的一个多余的担忧是,剧集内容就是基于病毒流行的阴谋论,呈现与现实气氛的适配度中间的界限在哪里。

英版甚至直接将SARS编织到了其中,而美版在2020年Covid-19全球流行时选择推出也有了方向。

这一点的确是复杂的,即便“病毒流行”与“暴力抗议”这些元素都在,剧中世界仍然是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感的世界。

主角小队几个人物都像片中漫展人物造型一样没有可信度,具体的角色不像是有经历有想法的真实个人,因此更不会令观众产生共鸣。观看的过程停留在“从外部审视带有这一设定的世界”的上帝视角,变得更像走不出屏幕的一次实验或一场游戏。

“因为沉迷图像小说而被卷入事件”这一切入过程在改编中也并没有变得更可信。反而是抓住原剧里的若干暴力元素并毫无节制地放大、对“酷”的场景的粗糙理解、滥用与展示,更削弱了故事的主题。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故事不会让正在经历病毒流行的人暂时忘记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件,但也不会从中提取出什么可供对比反思的内容,这种感觉别扭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