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马来敲门

现代化的进程就好像上台阶,刺激一次便反应一次。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有圈子的地方就有鄙视链,就拿有车一族来说:欧美车看不上日系车,进口车又看不上国产车,油老虎看不上小排量,小排量看不上新能源等等。再比如说,同样是宝马,进口宝马的价格比合资的华晨宝马要高,反倒更受欢迎,毕竟带了“华晨”两个字,大家总感觉不“正宗”。以至于华晨宝马销售全都练就了一手好绝活——车主买了新的“华晨宝马”之后,他们负责把车尾上的“华晨宝马”四个汉字商标给抠下来。这样一看,就和进口宝马没什么区别了。

当宝马来敲门

不过今后,这门“改头换面”的手艺可能很快就会失传了。随着中国在汽车行业外资准入规则上的改变,宝马进一步增持了合资企业的股份,从而获得了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华晨宝马”变为“宝马华晨”,第一家外资控股的汽车合资企业出现,在近期逐渐下滑的汽车销售市场引发了轰动、吹来了一阵新风。

事情并不是没有预兆的,今年外资新政公布之后,德国一家媒体称宝马将增持华晨宝马合资公司的股份到75%以上,消息一出,华晨中国的股价应声下跌。当时华晨集团董事长祁玉民还出面辟谣,说国家政策的细则都没出台,怎么会有具体的股比呢?但如今回头再看,“谣言”成了预言。

10月11日,沈阳华晨宝马铁西新厂开工仪式上,宝马集团和华晨集团共同宣布,华晨宝马合资协议将延长至2040年,对华晨宝马的投资将新增30亿欧元,用于现有及新增的生产设施建设项目,未来3—5年,华晨宝马的年产能预计能够增加65万台。不过根据4月出台的政策内容,宝马增持股权一事要到2022年才能够实现交割。

当宝马来敲门

这次宝马增持对于华晨宝马无疑是重大利好,不过对另一个东家华晨集团而言可能一切并不如愿。这次合资,除了让宝马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者之外,双方在利益分配上也会出现相应的调整。一直以来,华晨宝马都是华晨集团的“摇钱树”,但在自身缺乏销售能力的情况下,华晨在与宝马的谈判中处于绝对弱势。

根据华晨中国去年的财报,公司全年收益53.05亿元,同比增长3.5%,股东净利润为43.76亿元,而华晨宝马2017年共盈利104.754亿元,归属华晨中国的利润为52.38亿元,换句话说,刨除华晨宝马,华晨自身年净亏损额度高达8.62亿元。

曾经被宝马相中的华晨何以至此?新世纪之初,华晨作为一家有军工背景的国有企业,凭借金杯轻型客车连续六年蝉联生产销量冠军的宝座,直接干掉了一汽解放客车,2000年华晨又自主研制出了华晨中华,大有抬头之势,获得了宝马的信任。然而随着2002年的改制,仰融出走,华晨逐步固守东北一隅,原地踏步,渐渐落后于这个时代。

当宝马来敲门

一个没落的英雄,偏偏碰上了一个有野心的对手,从自动驾驶到新能源,从销售渠道到制造能力升级,宝马正在从各个方向加速对中国市场的布局。今年7月10日,百度与宝马集团宣布双方签署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的内容,宝马集团将作为理事会成员加入阿波罗(Apollo)开放平台。与此同时,宝马与宁德时代确立了价值40亿欧元的电芯采购意向,而宁德时代将投资2.4亿欧元在德国设立电池生产基地及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宝马还与长城汽车签署了合资协议,在张家港成立光束汽车有限公司,专注新能源汽车生产。

增持华晨宝马的消息公布之后,宝马集团生产董事齐普策接受《德国商报》专访的时候称:“中国市场仍然有很大的潜力。而扩大产能对宝马来说有战略意义……我们在中国的工厂已经超负荷运作了,这种情况下,增持合资公司份额以及新建工厂对宝马来说是必须执行的。”

除此之外,包括长安福特、北京奔驰等合资汽车厂商,也都传出了外资增持的风声。从1994年到2018年,外资的新一轮涌入,将会对中国汽车行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与改变。这种改变,无疑会让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让中国汽车品牌面临更多的挑战,但对于真正有奋进精神和强大实力的企业来说,这种变化也蕴含着机遇。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冲击——反应”模式,他将中国现代化的每一次进步都归于一个外因的刺激,现代化的进程就好像上台阶,刺激一次便反应一次。尽管很多史学家反对这个模式,但不可否认,外在的因素对中国的现代化影响深远。

一部中国汽车发展史,几乎浓缩了整部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而每一轮开放带来的刺激,都是一个新的反应的开始:改革开放中国引入外资发展汽车产业,我们本土的汽车产业通过模仿外资厂商,建立现代化的生产工厂,学习管理理念。而随着本轮市场开放构成的新一轮冲击,中国企业需要通过产业倒逼改革,学习也会不断深入,向工业设计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和营销上延展。

正如产业经济学家马光远所说:“只要产业还在我们手里,只要无数的产品还在我们这里生产,我们就不用担心本土产业会消亡,一定会一点点做大。”过去我们做手机行业,给诺基亚、摩托罗拉这样的厂商做代工,但现在如何?全球14大手机厂商,有9家是中国公司。

从1994到2018,二十四年一个轮回,中国的汽车产业需要重新出发。某个企业可能会遭遇冲击,甚至沉沦,但真正有实力、有进取力的企业,必将脱颖而出,而中国的汽车工业也会像中国手机一样,迎来一场产业的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