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安静的午后 品读心盈《纺织生命的阳光》

安静的午睡后,颇有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心境,披衣起床,煮一壶茶水,备几种小吃,读一本《纺织生命的阳光》。记得书刚拿到手的第一印象:小清新、小雅致,淡绿的外封,莫兰迪色系雾霾蓝内封,是我喜欢的格调。这本书到我手里已月余,翻翻看看又放下,近段时间略感焦躁,心沉静不下来,而烦乱的情绪下读书总感觉是对书的一种亵渎。今天岁月静好,读书的感觉一下子就来了。于是,一口气读完,心里,莫名的舒服。

初识心盈还要追溯到大概 10年前,那时儿子上小学报了一个写作班。第一节课可以试听,于是30多岁的我坐在了一群10岁左右的小孩子后面开始听心盈的课。在此说明一下,对于心盈这个名字,我早有耳闻。当时网络不发达,纸媒的市场还比较红火,在一些县级、市级的报刊、杂志上经常能读到她的诗歌、散文之类的小作品,而且大部分是炊烟袅袅、麦香阵阵的农村题材,感觉类似题材应该出自于比我大的中年人,可是她的文笔又是年轻而略带稚嫩的。只是我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她就是那个一直驻在我脑海里的心盈。直到试听课结束,我对这个小个子、文文弱弱的老师产生了兴趣,和她交谈中了解到她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在校正常上课,现在已经借调到县委宣传部上班,经常参与县文联的活动,这时我才知道她就是那个我一直感兴趣却始终没有见到庐山真面目的心盈。于是,我们的缘分就此开始。

儿子上了写作班,每周两个小时,孩子们特别喜欢心盈老师,对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也都积极主动地完成。也是在这段时间,我进一步了解了心盈,知道了她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小自传《绿色人生》,那时我负责帮她打印了几份,同事读的过程中几度落泪,我更是忍不住泪流满面。她自幼丧父,妈妈怀着几个月的她带着哥哥改嫁后又生了两个妹妹。可是,好景不长,她还没有上小学时,妈妈就因为绝症永远离开了她们。从此,她和哥哥还有妹妹跟着奶奶和爸爸生活。

那样贫穷的年代,本不富裕的家庭,几个没妈的孩子,脾气暴躁的爸爸,生活该如何继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柔弱又坚强的心盈在分担家务的同时刻苦学习,最终考上了师范学校。在她踏上工作岗位,结婚生子不久,爸爸又患白血病离世。也就在这时,她才知道那个虽然经常整天发脾气、大吼大叫,却明显对她比对两个妹妹要好的爸爸是她的继父,岁月似乎在这一刻终结。就是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她从来没有过任何抱怨,只有感恩、懂事、上进。她的所有这一时期的作品基本上在六个专辑里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坚强又乐观的心盈终于长大了,她参加工作,有了一群可爱的学生;她组建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她换工作岗位,有了新的视野和生活。做老师的她是最充实快乐本真的样子,三尺讲台让她大展拳脚,她喜欢学生也被学生深深爱戴,她热爱教学也被教学赋予力量,她留恋岁月也被岁月温柔以待。我想,这段教学时光会是她生命里最闪亮也最珍视的瑰宝,这在第三辑《师心盈爱》里有充分体现。

借调宣传部以后,更丰富多彩的生活呈现在她的眼前,好像媳妇嫁对了婆家一样,她的新岗位:文明办,重点是宣传好人好事。这样的好人写出的好事自然更真实更接地气,一个个鲜活又高质量的生命在她的笔下纷纷呈现,第二辑《阳光锦幛》把我们带进的是一个温情有爱、孝顺善良、坚强美好的正能量场。

最后重点推荐的是第六辑《岁月手掌》,在我还没有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铁杆这样形容它:“后面这部分我是一边笑着一边看完的,记不清笑了多少次,它完全让我回到了童年”。今天当我最后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也基本上是同样的感觉。说实话,可能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虽然我比心盈年长几岁,可是她干过的许多农活我都没有干过,当然她吃过的苦我也没有经历过,我的童年记忆大部分局限在爷爷带我吃和玩儿上。但是读她的文章,那些很少记起的关于干活儿的情节却勾起了我的回忆:看瓜、摘菜、担水、割麦子、刨花生、摘棉花......想起这些,真的忍不住嘴角上扬。

那时的我们,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甚至连电视都少,可是,我们怎么会有那么多单纯又实在的欢乐啊?于是,离开20多年的老家,老家的压水井、大槐树、小门楼、青砖房以及上面被我和弟弟刻画的再也擦不掉的歪歪扭扭的“上中下人口手”.......就这样清晰的一幕幕的在我的脑海里呈现。听说,我家最老的那所超过百年的房子已经被确定为乡愁保护点,拆迁之前,是时候回去看一看了。

推荐大家抽时间都读一读这本《纺织生命的阳光》,它的真实质朴、温柔细腻真的会让你很安静、很轻松,也会让你感慨:我们的生活,原来如此美好!只要用心感悟,每个人都会织就属于自己的生命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