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电影应成为政治电影而不是政治正确电影

看完《阿拉丁》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在心中发誓再也不会看任何一部迪士尼的公主电影了。除去糟糕敷衍的歌舞、低幼粗暴的剧情,困扰我的还有其中无法解决的意识形态的死结。尽管在电影本身低下的品质面前,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看上去已经无足轻重了,但我觉得仍然有必要以《阿拉丁》为例谈一谈,迪士尼的公主电影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公主电影应成为政治电影而不是政治正确电影

在过去,迪士尼的公主电影曾经是一种旧意识形态的宣传物,如同早餐广告和芭比娃娃,塑造和强化着关于女性、爱情、幸福等概念的公众标准。如今时代变了,时代所认同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因此迪士尼不得不对公主电影进行改造,以期符合当下流行的社会价值。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改变这并非什么勇敢高尚之事,而只是顺应潮流罢了,毕竟观众的眼光早已经过了深刻的改变。过去我们在公主电影中或许能够发自真心地羡慕那些华丽的衣服、贵族做派的生活,为公主王子的浪漫爱情而陶醉,为结尾的婚礼而心满意足,但现在的我们却无法不在华服中看到剥削,在爱情故事中看到男权的阴影。迪士尼试图为公主电影增添一些独立、自主、女性解放等元素,想让其走上一条“女权之路”、“政治正确之路”,但我们将在《阿拉丁》中尤为明显地感受到,这条路的尽头恰恰是公主电影的自我毁灭。

在《阿拉丁》中,几个主角似乎都一个共性 —— 他们都深深感受到身份地位在自己身上造成的枷锁。小偷出身的阿拉丁,他想要迎娶公主,可他不是王子;公主出身的茉莉,想要成为苏丹,可她不是男人;神灯精灵,他想要脱离奴仆的命运,可他不是人类。而大反派贾方,他也完完全全地分享了这一无可厚非的梦想 —— 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到了宰相,却发现世界上还有一个位置是只凭努力和才能无法触及的,那就是只认血统的王位,如果他想要突破这一限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篡位似乎是他唯一的选择。在电影中,贾方和阿拉丁都是底层出身,都是技术高超的小偷。贾方就仿佛是阿拉丁的黑暗面,一个堕入歧途、被野心俘虏的阿拉丁。然而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贾方是一个恶人,而在于他不能不是一个恶人,不然电影将陷入一种彻底的逻辑死结。试想,如果贾方上位后,想要做的不是侵略各国,而是爱民如子,那么主角团有任何理由去阻止他的篡位吗?没有,因为贾方所追求的东西本质上和主角团别无二致。为了避免这一矛盾,编剧不得不安排给贾方毫无道理的强大野心和邪恶目的,以至于贾方这一角色变得脸谱化和低智。是的,他不仅是个坏角,还必须是个丑角,尽管他有着和主角团一样的初衷。编剧看似是在批判贾方的野心,却也在同时将其诉求给污名化了,因为编剧无法回答这样一个从当代视角发出的质疑:贾方为什么不能篡位?

公主电影应成为政治电影而不是政治正确电影

不能篡位的理由当然有很多,比如那是一个封建帝制的时代,篡位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在当代观众的眼里,这种篡位却可能是出于一种对于阶级的反叛、一种与命运的抗争,当代价值赋予了这种古代反叛行为以新的正当性。到这里,迪士尼公主电影的弊端出现了 —— 如果你企图在一个封建背景下用新的价值观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如果你要将追求平等自由的灵魂赋予主角们,你将不可避免地落入这种矛盾中 —— 如果自由属于主角,那也必须属于所有人,如果主角可以突破一切枷锁,那反派没有理由不可以 —— 事实上,大多数的反派正是那些不安于自己位置的人。更进一步的推论则会变得更为可怕:如果公主可以当上苏丹,阿拉丁可以变成王子,那每一个平民都没有理由不可以,影片所宣扬的当代意识形态,最终会导致公主所仰赖的古老封建帝制的崩塌。

我们也可以说,贾方的黑化是必然的,因为在帝制下,他毕竟没有清清白白走上王位的途径。他不会像公主那么幸运,能赢得苏丹大发慈悲将权力主动禅让。结尾公主登上王位的过程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鼓舞人心 —— 她的权力是被交付的,而不是夺来的;她得到王位是一种幸运,而不是必然。如果父王不发善心,她也只能像贾方一样止步于此。茉莉得到王位,似乎成了一种对贾方暴力反叛的惩戒,老苏丹就差对着贾方说一句:“我可以给,你不能抢。”而事实上,在现代语境下,真正的民主和权利永远应来自自下而上的抢夺,而非自上而下的派放。电影中看似“合法”的处理,恰恰是现代价值下的“非法”。编剧为了规避掉夺权中的暴力一面,而再次选择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老苏丹不肯让权怎么办?

公主电影应成为政治电影而不是政治正确电影

迪士尼公主电影的肤浅之处,正在于它一方面要追求政治正确,另一方面又要想尽一切办法回避掉真正尖锐的政治问题,因为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造成公主电影本身根基的坍塌。究其根本而言,“公主”这个词原本就浓缩了两种最为强有力的旧意识形态,一种是与民主相对的封建帝制,另一种是与女权相对的男权-父权话语,因此对迪士尼来说,真正在当今意识形态下能被接受的公主电影,只能是一种“去公主”、“反公主”的电影。摘下王冠、甩掉王子,在民主的革命到来之前先革掉自己的命,只有这样的公主才能让观众满意,但这样必将使“公主”这个概念本身变得不伦不类。可以说,迪士尼越是追求政治正确,观众便越是被鼓励从当代的政治视角去审视这些生活在封建帝国中的人物,最终必然会对电影在真正的政治问题上的软弱和回避感到失望与愤怒。如果你也厌烦了迪士尼电影中的女权主义和政治正确,你可能并不是对政治正确感到不满,你只是厌倦电影不断用轻飘飘的政治正确把戏去掩盖和模糊我们真正需要看到的政治问题。

回想起来,《阿拉丁》中唯一一段耐人寻味的戏是,当贾方摩擦神灯,向精灵许愿变成苏丹的时候。仔细考虑的话,贾方“变成苏丹”这个愿望究竟该怎样被合法地实现呢?是将他体内的血变成王室的血,还是修改法律,让平民也能参与到对王位的竞争中来?电影中的处理可以说非常抽象了:一阵狂风挂过,老苏丹头顶的帽子(王冠)被卷走,而贾方换上了一身皇帝袍子,自我宣告道:“我是苏丹!”。试问,魔法在其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如果精灵重写了他称王的合法性,那为何主角团却可以无视这种合法性,不认同他的苏丹身份呢?如果他只是换了一身装扮,那和普通的篡位有何区别,又何必借助魔法呢?更有趣的是,之后将军甚至在公主的劝说之下,开始思考“国王的合法性究竟来源于何处”这一问题,最终做出了逮捕现任苏丹(贾方)的决定。在这里,品格、贤能似乎被解释成了国王的合法性之来源,因此不符合的贾方可以被取缔。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种解释是合理的话,那么贾方认为老苏丹昏庸无道,想要取而代之,不也同样合情合理吗?如同电影中一再发生的那样,编剧再次从国王的合法性这一尖锐的问题上,轻轻滑过,而事实上国王的合法性从不来自于其能力,帝制终结的原因也永远不是因为皇帝不够爱民如子。真正的答案或许正在那顶被风卷走的帽子上 —— 国王之所以是国王,只是因为他戴着那顶帽子,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原因。迪士尼公主电影的幼稚之处,正在于它仍想要找到一个合法性,以便让国王-公主的故事能继续下去……